- 牟洪超;崔书中;
目的探讨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C)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和技术方法。方法我科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和8例胰腺癌患者,其中根治术后31例和9例晚期恶性腹水患者行CHPPC治疗,观察灌注前后的反应和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共40例,随访时间3~ 18个月,20例肝癌根治切除后患者中,1例巨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8个月,1年累积复发率为8.0%;7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有1例肝内转移复发,复发时间术后9个月;其余根治病例无肿瘤局部、腹腔、腹膜、膈肌、大网膜等转移。9例恶性腹水患者经腹腔热灌注化疗,7例腹水消失,2例腹水明显减少,症状缓解总有效率(RR)100%,其中2例已死亡,距灌注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最终无腹水出现,5例已存活6个月以上。CHPPC副作用包括4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白细胞下降,无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化疗作为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一种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能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晚期患者恶性腹水控制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2年04期 v.4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 张少锐;区小卫;黄文;刘世强;廖冠群;
目的观察腹腔热灌注化疗(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perfusion chemotherapy,IHPC)治疗腹部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对37例胃肠癌手术患者和7例恶性腹水患者使用BR-TRG-Ⅱ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进行IHPC,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评估其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44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7例恶性腹水患者中5例腹水患者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有效率为100%;患者生存质量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治疗前为(57.14±7.56),治疗后上升为(8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血压偏低、脉搏偏快、高热发生率分别为6.8%、20.5%、6.8%,低蛋白、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68.2%和18.2%。化疗药物引起Ⅰ/Ⅱ度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8.8%、23.5%、2.9%,少见Ⅲ/Ⅳ度毒副反应。10例姑息切除胃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3.2个月,1年生存率达56%。结论 IHPC是消除恶性腹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IHPC后毒副反应小,根治术后患者有望能预防腹膜种植复发,改善预后。
2012年04期 v.4 228-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 牟洪超;董立军;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并分析其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7例恶性腹水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开腹及腹腔镜辅助下腹腔置管,先行持续腹腔热灌注治疗(生理盐水2 000 ml+顺铂50 mg/m2)4次,于末次灌注化疗结束后排净灌洗液,经导管注入43℃生理盐水100 ml+地塞米松15 mg+鸦胆油乳100 ml后拔管。评估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对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27例恶性腹水患者治疗后,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超声检查腹水显著减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者18例,部分缓解者7例,稳定者2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2.6%(25/27)。治疗过程中无III或IV级严重毒副反应,无肠粘连和肠梗阻等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鸦胆子油乳联合顺铂持续循环腹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腹水,安全、微创、不良反应少而轻、近期疗效明显。
2012年04期 v.4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钟肖红;崔书中;郭龙斌;黄志平;叶小云;
目的探讨专业护理对胃肠道肿瘤腹腔转移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3例接受腹腔热灌注化疗胃肠道肿瘤腹腔转移患者,每例患者共完成3次腹腔热灌注化疗,5-氟尿嘧啶加奥沙利铂作为灌注化疗的化疗方案。患者分为专业护理组(39例)和传统护理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毒副反应、治疗疗效、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腹腔热灌注化疗成功率100%。化疗毒副反应及热灌注化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专业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卡氏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专业护理组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平均为(74.7±6.1)分,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70.1±9.0)分(P<0.05)。专业化护理组患者满意度评分(87.4±9.6)分,显著高于传统护理组(80.0±9.9)分(P<0.01)。结论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是胃肠道肿瘤腹腔种植转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专业化护理有助于腹腔热灌注化疗安全进行,保证疗效并避免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满意度。
2012年04期 v.4 236-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吕益中;朱劲涛;谭明华;蒋新权;
目的比较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并食管-残胃吻合+残胃-空肠Roux-en-Y改良重建与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重建的临床效果,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合理的重建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我院施行的近端胃癌根治术采用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与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以及远期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以及大体分型、病理类型、组织分型、TNM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或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生活质量评估,患者倾倒综合征、腹泻、返流性食管炎和Visick评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近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7.5%和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残胃-空肠Roux-en-Y吻合重建与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相比,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并不增加返流性食管炎的风险,而且患者远期生存率相当。
2012年04期 v.4 24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 吴伍林;刁飞宇;吴德庆;蔡观福;陈仕荣;
目的了解青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青年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间52例4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比较其与同期非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本组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青年胃癌患者以女性多发常见;与非青年胃癌患者相比,组织分型、大体类型较差,进展期胃癌患者常见,根治手术切除率较低。青年组胃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36.9%,显著低于非青年胃癌患者的46.1%,根治术后两组5年生存率相仿,分别为47.1%和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青年胃癌患者早期诊断率低,临床病理特点差,预后不佳。早期诊断,提高根治手术的机会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2012年04期 v.4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翟二涛;郑先杰;李帅;孙明飞;张双林;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对肛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90例。根据术后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的距离,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Ⅰ组吻合口位置距齿状线0~ 1.0 cm;Ⅱ组为1.0~ 2.0 cm;Ⅲ组为2.0 cm以上。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并记录患者的肛门功能状况,比较三组间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间,性别、年龄、T分期、Dukes分期、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6个月肛门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63.3%、80%和83.3%。术后第12个月各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恢复达优良的百分率分别为80%、86.7%和93.3%。术后第1、3个月,Ⅰ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Ⅱ组(P<0.05),Ⅱ组患者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于Ⅲ组(P<0.01);术后第6和12个月,Ⅰ组与Ⅱ组之间、Ⅱ组与Ⅲ组之间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Ⅲ组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各时间段,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置距离齿状线越近,肛门功能恢复情况越差,恢复所需时间越长,大多患者可在术后6个月恢复,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远期效果较好。
2012年04期 v.4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李引;崔冀;陈志辉;何裕隆;黄应雄;黄奕华;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病因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手术治疗组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结直肠癌59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胰腺炎发生和术后胰淀粉酶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595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发现血清淀粉酶升高79例(13.28%),其中48例发展为术后急性胰腺炎,占8.07%。右半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及横结肠切除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5.55%、15.79%和14.29%,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分别为1.67%和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术中输血、术中出血、临床分期对结直肠癌术后淀粉酶异常升高无显著作用,术前合并高脂血症、胆道结石、腹腔感染、术后吗啡镇痛以及静脉使用脂肪乳均可增加术后淀粉酶升高的风险(P<0.05)。2例患者发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患者保守治疗痊愈,无胰腺炎复发。结论术中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是诱发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提高术后急性胰腺炎围手术期高危因素的认识,及早检验血、尿、腹水淀粉酶及进一步干预是防治术后重症胰腺炎发生的关键。
2012年04期 v.4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窦云凌;刘卫峰;王凌雁;舒海华;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midazolam)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咪达唑仑处理SW480细胞后,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及BrdU掺入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和增殖情况,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USP22蛋白及mRNA表达;构建USP22干扰稳定细胞株,沉默USP2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USP22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咪达唑仑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SW480细胞增殖。咪达唑仑浓度依赖性抑制USP22表达。si-USP-22能有效干扰USP-22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达到沉默USP-22的效果。干扰USP22后,肿瘤细胞增殖受抑制,CDK抑制蛋白P21及P27表达上调,干扰USP22可能通过CDKI/RB通路介导SW480细胞增殖抑制。结论咪达唑仑抑制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可能机制为其下调USP22,通过CDKI/RB通路介导SW480细胞增殖抑制。
2012年04期 v.4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 高婉菱;王艳玲;张瑷兰;黑子清;池信锦;
目的观察自体肝移植后肺组织病理变化及MD-2、TLR2/4基因和蛋白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n=6)和移植肝脏再灌注后4、8、16、24小时组(M4、M8、M16和M24组,每组n=6)。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Q-PCR法检测MD-2、TLR2/4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MD-2、TLR2/4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肺组织TNF-α和IL-6浓度。结果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移植组表现为肺间质明显出血、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多,以肝脏再灌注后8小时最为明显。与S组相比,M4、M8、M16组肺组织MD-2、TLR2和TLR4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在肝脏再灌注8小时时达到高峰。与S组比较,M8、M16和M24组肺组织匀浆的TNF-α和IL-6浓度显著升高,在肝脏再灌注8小时时达到高峰。结论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肺组织MD-2、TLR2和TLR4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上调,TNF-α和IL-6浓度升高,可能对肝移植急性肺损伤起重要作用。
2012年04期 v.4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张信华;
背景和目的目前认为在食管癌、胃癌和直肠癌的治疗中,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放疗相较于术后治疗更有效,这可能是由于术前治疗能更有效的减少微转移,并降低术中不完全切除及肿瘤细胞脱落的风险。FOxTROT研究旨在确定结肠癌患者术前化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准备进行的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的前期试验,研究共纳入150名影像学评估的局限进展期结肠癌(固有肌层浸润深度≥5 mm的T3期或T4期结肠癌)。患者来自英国35个中心,按2∶1随机分为术前化疗组和标准术后化疗组。术前化疗组治疗方案为OxMdG三个周期(奥沙利铂85 mg/m2,l-亚叶酸175 mg,氟尿嘧啶400 mg/m2推注,继之以2 400 mg/m2滴注46小时,术后追加9个疗程的OxMdG。标准术后化疗组为12个疗程的OxMdG。KRAS野生型患者按1∶1的比例接受或不接受帕尼单抗治疗(化疗前6周,每2周6 mg/kg方案)。通过中心随机化系统采用最小随机化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层因素包括年龄、影像学T和N分期、肿瘤部位以及是否结肠造口。本前期研究的主要终点为试验的可行性、安全性、患者对术前化疗的耐受性以及影像学分级方法的准确性。采用意向治疗分析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伦理注册,编号ISRCTN 87163246。结果随机分组后,术前治疗组96%(95/99)的患者接受了术前化疗,其中89%(85/99)完成了全部疗程的治疗。7%(7/94)的患者出现3~ 4级胃肠道毒性反应。术前化疗组99名患者均成功完成肿瘤切除,并且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治疗组及对照组因术后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的比例分别为14%(14/99)和12%(5/51),P=0.81。术后病理证实为T3或以上的患者在术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比例分别为91%(90/99)和98%(50/51),P=0.10。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化疗组显著降低TNM分期(P=0.04),包括2例病理完全缓解;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化疗组1%(1/98),对照组20%(10/50),P<0.0001;切缘阳性比例术前化疗组为4%(4/99),对照组为20%(10/50),P=0.002;盲法进行影像学评估肿瘤退缩术前化疗组为31%(29/94),对照组为2%(1/46),P=0.0001。结论通过影像学分期的局部进展期原发结肠癌患者行术前化疗可行。毒性反应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在可接受范围内。下一步有必要进行Ⅲ期临床试验以确定术前化疗组令人鼓舞的病理学反应能否改善长期预后。
2012年04期 v.4 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陈斯乐;
目的在进展期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大约有5%到7%的患者存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α(PDGFRα)基因突变的情况。此文旨在评估此类亚组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国际调查,依据在胃肠间质瘤转诊中心的资料,收集伴有PDGFRα基因突变的进展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总共有58例患者资料被收集,其中34例男性,24例女性,开始接受治疗时的中位年龄61岁(年龄范围,19~ 83岁)。在这些患者中,原发肿瘤在胃部的有40例(69%)。32例(55%)患者是PDGFRα-D842V替代突变,17例(29%)患者是外显子18的密码子突变,还有9例(16%)患者是其它外显子的突变。治疗后57例患者接受了疗效评估,其中2例(4%)患者完全缓解,8例(14%)患者部分缓解,23例(40%)患者疾病稳定。31例D842V替代突变被评估的患者中,没有1例在治疗后得到缓解,反而21例(68%)患者出现进展。对于D842V替代突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是2.8个月(95%CI=2.6-3.2),而PDGFRα其它部位突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中位时间是28.5个月(95%CI=5.4-51.6)。经过46个月的随访,D842V替代突变患者总生存期的中位时间是14.7个月,比非D842V替代突变患者的总生存期要短。结论本研究是目前最大宗的对伴有PDGFRα突变的进展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使用伊马替尼治疗的疗效研究。结果证实,伊马替尼对于外显子18中D842V替代突变这一亚组的患者疗效不佳,对于其它突变的患者伊马替尼治疗敏感。
2012年04期 v.4 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张信华;
背景和目的癌细胞脱落种植可能是引起结直肠吻合口复发的原因,因此临床建议直肠癌手术术中行肠腔灌洗以清除游离癌细胞,直到目前仍没有确切证据证实术中肠腔灌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本研究就直肠癌术中肠腔灌洗对吻合口复发的影响进行荟萃分析。方法通过电子文献搜索并甄别2012年2月以前发表的有关术中肠腔灌洗对局部复发或吻合器切除环组织(donuts)清洗液细胞学阳性影响的相关文献。直肠术中灌洗的标准过程包括在肿瘤与预定吻合部位间钳夹阻断直肠,充分经肛门冲洗远端直肠。局部复发通过影像学、内镜结合直肠指检诊断。吻合环组织清洗液细胞学检查步骤包括吻合器击发、生理盐水冲洗吻合环和清洗液收集送细胞学检查。使用DerSimonian-Laird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计算风险比(RR)以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有9项研究符合入选标准,共计5 395例患者。其中8项研究评价总体局部复发率包括吻合口复发率;8项研究中的5项对吻合口复发率进行了单独评价。两项研究对吻合环洗出液细胞学阳性结果进行了评价。术中灌洗组局部复发率5.79%,而无灌洗组为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7;95%CI:0.46-0.71;P<0.00001)。直肠灌洗可以显著降低吻合口复发风险(RR=0.3;95%CI:0.12-0.71;P=0.007)。直肠灌洗对吻合环清洗液细胞学阳性结果无影响。结论根据该荟萃分析,在直肠癌手术中推荐进行术中肠腔灌洗以预防局部复发。
2012年04期 v.4 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张信华;
背景和目的一般认为,结直肠黏膜内癌不会发生肠周淋巴结转移,因此是内镜下切除的绝对适应证,而黏膜下浸润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 12%,对此,应施行肠段切除加淋巴结清扫以期达到根治效果。实际上,文献报道认为,黏膜下癌仍可区分为淋巴结转移高危组和低危组,低危组的病例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目前,结直肠黏膜下浸润癌无论是内镜下切除或根治手术的长期预后鲜为人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院对黏膜下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长期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549例黏膜下结肠癌和209例黏膜下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分别来自6个不同医疗机构,接受过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治疗。中位随访60.5个月。根据巴黎分类和日本结直肠癌临床指南,同时满足以下标准定义为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低风险组:①完全切除;②中、高分化腺癌;③无血管浸润;④浸润黏膜下层深度<1 000 um;否则为高危组。据此,再根据临床干预分为以下三组:只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低危组(第一组),只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高危组(第二组),手术切除加淋巴结清扫的高危组(第三组)。分别评估患者的复发率、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及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149例低危患者中120例行单纯内镜切除,29例手术患者予以排除。638例高危患者中,单纯内镜切除106例,其余532例中194例接受内镜下切除再追加根治手术,其余患者直接接受根治手术。第一组黏膜下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复发率、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0%和6.3%(P<0.05)、96%和90%、96%和89%;第二组分别为1.4%和16.2%(P<0.01)、96%和77%(P<0.01)、98%和96%;5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1例黏膜下结肠癌、4例黏膜下直肠癌);第三组分别为1.9%和4.5%、97%和85%、99%和97%。肿瘤部位是疾病复发和死亡的唯一预测因素(危险比=6.73;P=0.045)。结论在只接受内镜下切除治疗的患者中,同为黏膜下癌,直肠高危组局部复发率显著高于结肠癌高危组。因此,建议病理活检提示高危进展的黏膜下直肠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2012年04期 v.4 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