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指南与共识

  • 直肠癌外科手术切缘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洪昊鹏;黄安;石景怡;张畅;孙壮;高兆亚;杨勇;

    结直肠癌是我国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直肠癌发生率约占50%。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根治术仍是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尤其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切缘长度既与预后相关,同时也涉及到器官保留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如何确定根治术肿瘤远端的“安全”切缘、如何在保证直肠癌根治性切除(R0)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是每位外科医生非常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此,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结直肠肿瘤学组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权威指南与文献,将手术切缘相关问题分为直肠癌手术切缘的概念与定义、手术切缘的评估和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根治术三个章节,形成14条推荐意见,并按照Delphi法由专家组进行两轮投票后形成《直肠癌外科手术切缘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以期为临床医生实施直肠癌根治术提供参考,在不影响患者预后的同时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2025年02期 v.17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王林俊;徐皓;崔鹏;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升高。近端胃切除术因切除范围较小、保留部分胃功能、安全性高和术后营养状况好以及对患者心理负面影响小,临床应用显著增多。近端胃切除术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贲门抗反流功能永久丧失,同时保留的幽门可能会导致胃排空延迟,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近年来,各种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应运而生,使近端胃切除术既可以部分保留胃的功能,又能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本共识在《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基础上,更新多种抗反流术式的研究结果,旨在推广各种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技术要点,评价其抗反流功效和优缺点,为临床上开展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提供指导。

    2025年02期 v.17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最新研究速递

  •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治疗ERBB2阳性局部晚期可切除胃癌的随机临床试验

    PENG Z ;ZHANG X ;LIANG H ;陈韵正;

    目的 比较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化疗与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化疗在中国局部晚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ERBB2;原HER2)阳性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这是一项在中国8个研究中心进行的开放标签、Ⅱ期随机临床试验。纳入了符合手术条件的中国局部晚期ERBB2阳性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患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A组接受阿替利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XELOX治疗,B组接受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周期(每3周为1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术后继续原方案辅助治疗5个周期。结果 共计42例患者被纳入并随机分配至A组(n=21)或B组(n=21)。A组和B组患者的中位(范围)年龄分别为61(33~72)岁和65(49~72)岁,其中39例患者(93%)为男性。A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高达38.1%,优于B组的14.3%,组间差异为23.8%(90%CI 1.3%~44.7%)。亚组分析显示,A组患者中年龄<65岁、男性和Lauren肠型与更高的pCR率相关。安全性方面,A组和B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reatment-emergent adverse event,TEAE)发生率均为100%(21/21),其中,A组和B组分别有57%(12/21)和67%(14/21)的患者发生3级或以上TEAE,严重TEAE的发生率则分别为29%(6/21)和10%(2/21)。结论 在曲妥珠单抗联合XELOX化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替利珠单抗对于ERBB2阳性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有良好的疗效,且未出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2025年02期 v.1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中国胃癌与胃食管结合部癌的诊疗现状:一项全国性队列分析

    CHEN Y ;JIA K ;XIE Y ;陈韵正;

    背景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尽管其流行形势严峻,但针对中国不同人群胃癌治疗疗效和预后的比较性证据仍较为有限。方法 研究利用国家癌症信息数据库的大规模数据集,整合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3家医院的220 304例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3年,早期(Ⅰ~Ⅱ期)胃癌的诊断比例上升至所有癌症病例的35.63%。研究评估了新辅助治疗策略、术后辅助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方案,并结合中国当前的胃癌治疗指南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一线和二线治疗中的占比分别为16.17%和23.28%,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的占比分别为14.56%和5.00%。生存分析显示,胃癌患者的1年、2年、3年、4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4.07%、54.89%、44.21%、37.97%和33.53%,Ⅰ~Ⅳ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07%、49.34%、35.56%和13.15%。结论 本研究的发现为中国胃癌治疗现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同时也为将来改善患者治疗结局的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025年02期 v.17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比较曲氟尿苷/替吡嘧啶与安慰剂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有分子残留病灶患者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研究:ALTAIR研究

    BANDO H ;WATANABE J ;KOTAKA M ;陈韵正;

    背景 肿瘤先验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被认为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复发的有力预测指标。然而,对于根治性手术后出现分子学复发的患者,全身治疗对预防或延缓临床复发的益处仍不明确。方法 接受原发灶和/或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并接受标准辅助治疗(如适用)的CRC患者,若符合以下条件,则纳入ALTAIR研究:(1)在入组前3个月内,使用经临床验证的个性化检测方法(Signatera~(TM),Natera,Inc.)前瞻性检测出ctDNA阳性;(2)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未发现复发。患者随机接受曲氟尿苷/替吡嘧啶(FTD/TPI)或安慰剂治疗,疗程为6个月。第1年每2个月进行1次CT和ctDNA分析,第2年每3个月进行1次,第3年每6个月进行1次。主要终点为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期,次要终点包括ctDNA清除率、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和不良事件。该研究假设安慰剂组的中位DFS期为8个月,FTD/TPI组对比安慰剂组的HR为0.667,显著性水平为0.05,检验功效为0.80,入组时间为2年,随访时间为1年,共计240例患者,190例DFS事件。基线ctDNA水平以平均肿瘤分子数(mean tumor molecules,MTM)/ml来评估。结果 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共入组243例患者,随机分配至FTD/TPI组(n=122)或安慰剂组(n=121)。患者基线特征均衡,96.3%的患者术后接受了标准辅助治疗。FTD/TPI组的中位DFS期为9.30个月,而安慰剂组为5.55个月,在主要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9,95%CI 0.60~1.05,P=0.107)。然而,在Ⅳ期患者中,FTD/TPI的获益显著(HR=0.53,P=0.012)。与非Ⅳ期患者相比,Ⅳ期患者的基线MTM/ml水平更高(0.68比0.32,P=0.024)。总体而言,MTM/ml水平越高,FTD/TPI的临床获益越显著。OS数据尚不成熟,两组均报告了24起事件。≥3级不良事件在FTD/TPI组发生率为73.0%,在安慰剂组为3.3%,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结论 尽管在主要人群中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FTD/TPI在高分子肿瘤负荷和/或Ⅳ期疾病患者中显示出DFS的获益。

    2025年02期 v.17 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指南解读

  • 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手术治疗部分内容解读

    戴伟钢;许诗语;宋新明;

    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名第五,死亡率排名第三,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它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也给我国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随着新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的不断研发与应用,胃癌诊治已经进入到分子诊疗时代。但是,外科治疗仍然是治愈胃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的淋巴结清扫和合理的手术方式,将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日本作为胃癌高发病率国家,一直以来在胃癌诊治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对于我国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本文详细解读了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手术治疗部分的内容,期待它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造福更多胃癌患者。

    2025年02期 v.17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 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外科部分更新要点解读

    白飞;谭诗严;王伟;李胜;

    日本胃癌学会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在外科治疗、内镜治疗、化学治疗、姑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在外科领域,新增了转化手术、胃次全切除术,扩大了侵犯十二指肠时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新增联合脏器切除的推荐,更新了微创手术的推荐级别等。本文结合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就上述外科部分的更新进行详细解读,为未来临床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2025年02期 v.17 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 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内镜治疗部分内容介绍并重要临床问题解读

    陈泓磊;乔雨晴;龚伟;

    《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是日本乃至全球胃癌治疗领域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其临床意义重大。2025年3月,日本胃癌学会发布了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内镜治疗部分较第6版更新了两个临床问题,并将长径≤3 cm、分化型癌为主、pT_(1b)、水平切缘阴性、垂直切缘阴性、无淋巴管侵犯、无静脉侵犯的情况由内镜根治度(endoscopic curability,eCura)B移入eCuraA,另外定义了新的eCuraB。本文将对该版指南的内镜治疗部分进行解读,并结合国内外实践进行简要总结。

    2025年02期 v.17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 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支持与姑息治疗部分更新要点解读

    唐维;陈剑辉;翟二涛;褚忠华;

    2025年3月,第7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正式发布。本文聚焦该指南中新增的“支持与姑息治疗”部分,探讨其涉及的两个临床问题:其一,针对尚未进入难治性恶病质的晚期胃癌患者,阿那莫林通过激动胃饥饿素受体,可增加体重、改善食欲并提升生活质量,为多学科综合干预提供了有力的药物支持;其二,对于出血性晚期胃癌患者,姑息性放疗以其低侵袭性和良好耐受性,可期待其在70%~80%的病例中实现有效止血,并在缓解症状、减少输血需求及为后续全身治疗创造条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这两项推荐均为弱推荐,且相关高质量证据尚待进一步补充,但在缺乏更优替代方案的情况下,这些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

    2025年02期 v.17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 《荷兰局部复发直肠癌国家指南》简介并部分解读

    李汝峰;刘为民;郭镔溢;万和渊;戴伟钢;

    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目前对于可切除的原发结直肠癌,手术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但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仍有6%~12%发生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直肠癌的诊治目前颇具挑战性。由于复发直肠癌病例的治疗过程复杂,且目前多数研究为回顾性小样本研究,证据级别较低,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来指导治疗。2024年4月荷兰结直肠癌指南委员会在Cancer TreatmentReviews杂志上发布了第1版《荷兰局部复发直肠癌国家指南》。该指南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复发直肠癌的相关文献,从疾病诊断、影像学评估、放化疗、免疫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关于局部复发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治疗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我国直肠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直肠癌复发病例数也同步增长。因此,《荷兰局部复发直肠癌国家指南》对我国此类患者的诊治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对该指南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局部复发直肠癌的诊疗水平,造福更多此类患者。

    2025年02期 v.17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专家论坛

  • 肿瘤专科“七无病房”建设

    邹宝华;丛明华;

    肿瘤专科“七无病房”中的“七无”是指“无营养不良(无饿)、无癌性疼痛(无痛)、无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无栓)、无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无呕)、无化疗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无粒缺)、无抑郁焦虑(无忧)、无便秘”。基于肿瘤精准医疗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推进,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其治疗逐渐趋于“慢病化”管理。落实全生命周期、全人的管理理念将对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全生命周期、全人、全程的长程管理理念,提出肿瘤患者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7类相关症状:营养不良(水肿)、癌性疼痛、肿瘤相关血栓形成、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焦虑抑郁、严重便秘,以“治未病”理念进行全面筛查及详细评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提前预防,对高危患者人群重点管理、专人管理、全程管理,提高相关症状的控制率,让患者在整个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尽可能舒适、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尽可能按计划顺利完成治疗,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肿瘤专科“七无病房”建设需要重点落实“七无病房”的理念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具体实施细则:分为筛查、评估、预防、治疗、随访5个环节。达成目的:让所有患者(住院+门诊+院外管理)在肿瘤全程治疗中(抗肿瘤前期的准备阶段+抗肿瘤治疗中+抗肿瘤治疗后的康复阶段)更舒适、更少并发症的状态下顺利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

    2025年02期 v.17 16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述评

  • 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多学科保肛治疗进展

    彭健宏;王炜锋;王若蔚;司徒颖婷;周驰;李伟豪;王淞;廖元彬;林俊忠;

    术前同期放化疗、根治性手术及术后化疗相结合的“三明治”模式是指南推荐的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的标准治疗方案。然而,这种模式在带来一定疗效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根治性手术导致的肛门功能障碍及器官毁损尤为突出。如何在确保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已成为LARC临床实践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全身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局部治疗技术的全面革新,越来越多低位LARC患者不仅获得了满意疗效,也实现了器官功能的保留。本文旨在针对近年来新辅助全身治疗方案的优化、放疗模式的改进、微创手术治疗的革新,以及临床完全缓解等待观察策略的进展等多学科领域对LARC保肛治疗的推动作用展开述评,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17 16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2024年度结直肠癌治疗研究进展

    饶佳伟;许诗语;陈创奇;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2位和第5位,严重危害国民健康。随着手术技术、药物研发、治疗理念等多方面的发展,2024年结直肠癌的诊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临床研究不断涌现,提供了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中,免疫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在微卫星不稳定与微卫星稳定结直肠癌中,关于免疫单药治疗、双重免疫治疗、化疗免疫治疗联合等治疗组合的探索日渐增多。较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也给结直肠癌患者的器官保留带来希望。总体而言,结直肠癌治疗向着多学科诊疗、微创化、器官保留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旨在回顾2024年度结直肠癌治疗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年02期 v.17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 膜解剖理论的兴盛与式微:外科领域的理论演进与挑战

    赵玉洲;张鑫;张习杰;

    膜解剖理论作为现代外科解剖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传统解剖学理论的积淀,经多年发展,凭借其在消化道肿瘤手术中的独特优势,提高了手术精准性和安全性。伴随着腹腔镜及机器人技术在临床手术中的广泛应用,膜解剖逐渐形成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理论体系。它从全新的视角对人体组织结构进行解读,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更为精准、细致的解剖依据。随着膜解剖新概念在临床运用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丰富,膜解剖理论体系更加成熟。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持续推进,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解剖偏移问题、新辅助治疗对膜解剖范围及解剖层次的影响以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患者的手术与否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其在膜界特性、与根治性手术及免疫治疗关系等方面遭遇困境,在肿瘤治疗全过程中的适用局限性也逐渐凸显。本文深入剖析了膜解剖理论的兴起、发展、鼎盛及面临的局限性与挑战,为膜解剖理论的完善和应用提供证据支持,使其在不断发展的医学领域中保持生命力。

    2025年02期 v.17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 腹膜假黏液瘤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吴启越;雷子颖;黄立峰;丁炳晖;罗嘉莉;王进;唐鸿生;

    腹膜假黏液瘤是一种罕见、低度恶性的腹膜肿瘤,常因缺乏典型症状导致就诊时处于疾病晚期,预后较差。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肿瘤大小、位置、形态以及腹腔扩散等特征为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提供重要支持,临床上以计算机断层扫描为最常选择。近年来,细胞减灭术结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成为腹膜假黏液瘤治疗的核心策略,细胞减灭术通过彻底去除腹膜及相关器官的肿瘤病灶,显著改善局部肿瘤负荷,而腹腔热灌注化疗则通过局部灌注化疗及热疗来进一步加强疗效,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该联合治疗方案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但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本文对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作系统回顾,旨在为未来临床诊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17 195-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论著

  • 胃肠肿瘤患者发生术后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元佳;寇萌佳;杨锴鹏;赵旭;徐唯一;吴施惠;黄婵燕;张妙音;

    目的 探讨拟择期行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PSD)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择期行胃肠肿瘤切除术的成年患者283例,使用理查兹-坎贝尔睡眠量表(Richards-Campbell sleep questionnaire,RCSQ)评估术前夜和术后第1、2、3夜的睡眠质量。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RCSQ评分评估的PSD发生率(术后连续3夜的RCSQ平均分数被定义为术后RCSQ评分,评分≤50分的患者视为存在PSD)。根据术后RCSQ评分,将患者分为PSD组(n=110)和非PSD组(n=17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患者的总体PSD发生率为38.87%(110/283),所有患者的术后RCSQ评分为(54.55±16.42)分。术后第1夜PSD发生率高于第2、3夜(51.59%比35.34%比30.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夜RCSQ评分较高、有吸烟史和手术部位(结肠、直肠)是PSD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麻醉开始时间(15:00—22:00)、术后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评分较高和对病房环境不满意是PS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肠肿瘤患者PSD较普遍,应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识别与PSD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围手术期的睡眠障碍风险评估和改善睡眠质量干预措施的制定。

    2025年02期 v.17 204-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 放射治疗在LuganoⅠE和ⅡE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王斌;卫聪慧;王雪涔;牛绍清;段超;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治疗后复发或者Hp阴性的LuganoⅠ_E和Ⅱ_E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总结了2021年5月至2024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科接受根治性放疗的LuganoⅠ_E和Ⅱ_E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n=12)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于放疗前均接受Hp状态检查,检测方法为~(13)C-尿素呼气试验。放疗均采用容积调强放射治疗,大体肿瘤靶区的中位放疗剂量为3570 cGy (范围:3000~3600 cGy),临床靶区的中位放疗剂量为3060 cGy(范围:3000~3060 cGy),每周周一到周五治疗,每天放疗1次,采用常规分割照射(每次180~200 cGy)。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患者的生存预后。结果 共纳入12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其中LuganoⅠ_E期患者10例,Ⅱ_E期患者2例。放疗前的Hp检查结果显示,11例患者为Hp阴性,1例患者为Hp阳性(既往接受过根除Hp治疗)。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6个月,其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均为100%。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为完全代谢缓解,1例患者为部分代谢缓解。结论 放疗是经根除Hp治疗后复发或者Hp阴性的LuganoⅠ_E和Ⅱ_E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取得理想的肿瘤局部控制和远期生存。

    2025年02期 v.17 213-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结直肠黏液腺癌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付广;陈锡光;黄秋林;肖帅;

    目的 系统分析结直肠黏液腺癌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合作网络及热点方向,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2006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结直肠黏液腺癌相关文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进行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及突现分析,设定最小频次阈值(国家发文量≥10篇、机构发文量≥20篇、关键词≥20次),结合聚类算法与突现强度(前10名)揭示研究动态。结果 共纳入1980篇文献(论著1804篇,综述176篇),2006年后结直肠黏液腺癌相关的文献量显著增长,2017—2023年为研究高峰期。美国(494篇)、中国(364篇)、日本(228篇)为发文量排名前3的国家。布列根和妇女医院与其他机构合作意愿最强,中山大学(44篇)则为发文量最多的中国机构。研究热点集中于生存率(416次)、微卫星不稳定性(304次)及化疗(139次)。突现分析显示,中山大学(突现强度8.87,2018—2023年)和期刊Cancers (突现强度49.57,2020—2024年)近年的影响力显著。结论 结直肠黏液腺癌发文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在该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子机制与个体化治疗为未来重点。本研究揭示了结直肠黏液腺癌的国际研究格局,为资源优化与诊治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2025年02期 v.17 218-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综述

  • 基于液体活检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与研究进展

    耿萱;雷圆圆;刘心娟;

    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很多患者一经发现便处于疾病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机会,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目前,胃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它能够在直视下观察胃部病变并通过活检进行病理学诊断。然而,内镜检查并非完美的筛查工具,其高成本、侵入性操作以及对于患者的依从性要求高等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普及和应用。随着分子诊断学的发展,越来越多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被发现,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述了基于液体活检的各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在提升诊断敏感度及大规模筛查中应用的潜力。未来通过多组学与技术创新有望进一步优化标志物检测体系,对胃癌患者的早期精准诊疗、远期预后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

    2025年02期 v.17 227-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 基于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诊疗决策中的研究进展

    丘清;胡磊;刘再毅;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威胁。传统医学影像存在海量数据处理效率低下、肿瘤异质性识别有限及医师主观差异等诸多局限性。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技术展现出重要价值。CAD的关键技术包括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传统影像组学依赖于手工特征提取与机器学习模型,存在流程繁琐、模型简单、泛化能力不足等瓶颈。深度学习具有强大的图像自动分割和自动特征提取能力、优秀的表示能力及泛化能力,能够出色地处理大规模和高维度数据。本文重点综述了基于医学影像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5年02期 v.17 237-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 虚拟现实技术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吴培芸;王智健;黄仁玲;张志雄;胡诗雅;林丰兰;

    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常面临诸多挑战,如疼痛、胃肠功能障碍以及心理适应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然而,传统围手术期护理多侧重于生理治疗和基础护理,对患者心理、认知及康复体验关注不足。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及其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术前和术后阶段的应用,包括在改善患者疾病认知、心理状态及术后康复效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成本、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虚拟现实技术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17 24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护理园地

  • 1例胃癌术后患者因微量营养素缺乏致皮肤红斑伴糜烂的护理体会

    郑雪柳;卢碧茵;石锐;刘成;李丹丹;徐岩;

    总结1例胃癌术后患者因长期进食状况不佳,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个月后出现微量营养素缺乏而引发全身散在红斑伴局部糜烂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采取多学科诊疗模式,共同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皮损进展的不同阶段及检验证据进行皮肤换药护理,并干预疼痛和解决瘙痒问题;密切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落实肠外营养用药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经过半个月的治疗与护理,皮肤好转,且2个月内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025年02期 v.17 250-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病例报告

  • 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及静脉化学治疗微卫星稳定早发型结肠癌伴多发巨大肝转移患者1例

    热依拉·阿布都肉苏力;高先春;罗冰;王鑫林;喻军;王敏;韩宁;代思甜;蒋嘉璐;康飞;聂勇战;潘妍;

    伴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早发型(年龄≤50岁)或多发转移灶(转移灶≥3个)者,预后通常较差。而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治疗的反应有限,目前以靶向治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为标准治疗方案。本文报道1例MSS早发型结肠癌伴多发、巨大肝转移患者,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12个周期后评估为部分缓解,但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进入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持续治疗阶段1(10个周期)。考虑肿瘤负荷仍较重,加用替雷利珠单抗进入持续治疗阶段2(6个周期),并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评估为肝转移灶进一步缩小。然而,由于肿瘤标志物升高,完善肝脏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后提示疾病进展,遂将靶向治疗药物调整为贝伐珠单抗进入二线治疗(8个周期)。截至2025年1月31日,患者总生存期超过24个月,一线治疗无进展生存期达到20个月,二线治疗无进展生存期超过4个月,仍在治疗中。

    2025年02期 v.17 25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 罕见ALK基因融合结肠癌1例并文献复习

    孙玲玲;蔡晓军;曾睿芳;陈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融合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常见分子事件,也是其重要的临床亚型之一,但在结直肠癌中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ALK基因融合结肠癌患者,该患者确诊时已出现双肺多发转移。初始治疗采用常规结直肠癌化疗及靶向药物治疗,但未取得明显疗效。随后,患者先后接受一代(克唑替尼)、二代(塞瑞替尼)及三代(洛拉替尼)ALK抑制剂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达30个月。通过文献复习,本文总结了ALK基因融合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ALK基因融合常见于女性、右侧结肠癌和黏液表型的患者中,EML4-ALK是最常见的融合类型。尽管ALK基因融合在结直肠癌中较罕见,但阳性患者对ALK抑制剂显示出较好的反应,因此,针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ALK基因检测具有临床价值。

    2025年02期 v.17 26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术式精要

  •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尾内侧入路联合中间翻页式清扫术技术要点

    徐元亮;熊文俊;王伟;张子敬;李金;陈妍;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结肠癌的重要治疗手段。腹腔镜下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有关腹腔镜下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手术入路较多,如中间入路、尾侧入路、头侧入路等,笔者团队探索的尾内侧入路,以十二指肠为指引,由尾侧向头侧,自内侧向外侧分离右结肠后的Toldt间隙,重点解剖横结肠系膜、胃、胰十二指肠三者之间的融合间隙,从而降低肠系膜上血管部位淋巴结的清扫难度,符合无瘤原则,安全有效。该技术适用于位于盲肠、阑尾、升结肠、结肠肝曲及肝曲远端10 cm以内的肿瘤,以及临床诊断分期为Ⅰ~Ⅲ期或需局部根治的Ⅳ期肿瘤。术前需进行肠镜病理诊断、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前分期和全身状况,做好肠道准备。手术采用平卧分腿位,常规五孔法,操作要点包括尾内侧入路、中间“三点一线”翻页式清扫、头外侧分离、体外吻合、冲洗检查等。此技术优势在于膜解剖清晰,手术标志明显,易于辨别层面,降低淋巴结清扫难度。

    2025年02期 v.17 26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投稿问题郑重申明

    <正>为了维护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权益以及《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的声誉,《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对投稿问题进行郑重声明。现有非法网站假冒我方网站或以和我杂志合作的名义诱导作者投稿并骗取费用,甚至有不法人员在网上冒充我刊编辑部人员进行诈骗活动,非法获利。《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在此郑重声明,杂志的投稿方式仅有以下两种:(1)《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官方网站在线投稿系统http://www.jdocn.com

    2025年02期 v.17 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