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指南与共识

  •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

    熊斌;裴炜;杨朝纲;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和第4位。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腹膜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肝转移和肺转移,但其预后远差于肝转移和肺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早期诊断困难,症状重,预后差,其规范化诊治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进行修订,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定义、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达成共识,以期指导和规范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诊疗,制订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延长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生存时间并提高生命质量,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整体诊治水平。

    2025年03期 v.17 275-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 中国胃肠道肿瘤双镜联合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5,深圳)

    杨东杰;袁金秋;蔡钦波;

    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微创和保功能手术成为患者和医生的共同追求。近年来,双镜联合手术因其在微创和保功能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重视,但目前尚缺乏循证指南来指导胃肠道肿瘤双镜联合手术的临床操作。本指南由中国抗癌协会胃肠道间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学组及粤港澳大湾区双镜联合手术联盟共同发起,通过系统梳理双镜联合手术在胃肠道肿瘤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专家意见,针对16个指南问题,形成22条推荐意见,涉及双镜联合手术的适应证、抗生素使用、术后早期康复、创口缝合及手术培训等。本指南为双镜联合手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建议,以期推动胃肠道肿瘤的精准、微创和保功能治疗。

    2025年03期 v.17 282-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指南解读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5版)更新要点解读

    许诗语;戴伟钢;陈志辉;饶佳伟;李广华;宋新明;陈创奇;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5版)在前期版本的基础上实现多项关键更新,旨在融合国际循证证据与本土实践经验,优化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路径。该版本重点更新内容包括:在诊断评估方面,提升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Ⅰ级推荐,首次纳入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用于术后复发预测与辅助治疗决策。在治疗策略方面,T_(4b)期高危结肠癌患者推荐新辅助化疗,辅助治疗进一步细化风险分层。直肠癌治疗路径显著革新,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获Ⅰ级推荐,错配修复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pMMR)/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患者可根据直肠系膜筋膜状态与保肛可能性实施个体化联合治疗方案,并明确等待观察策略的适用人群及随访规范。在转移性疾病治疗方面,指南重构治疗推荐体系,强调免疫治疗在特定分子亚型(如dMMR/MSI-H、POLE/POLD1突变)中的一线及后线应用,靶向治疗推荐则依据原发灶部位及RAS/BRAF状态进行精细化分层。在遗传性结直肠癌方面,更新了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管理建议,并将下一代测序技术纳入筛查流程图。整体而言,2025版CSCO指南体现了中国结直肠癌诊疗策略向分子分型指导、精准治疗、多学科协作及免疫整合治疗发展的趋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决策支持。

    2025年03期 v.17 292-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诊疗指南(2025版)更新要点解读

    林青雨;戴伟钢;李引;吴晖;翟二涛;陈剑辉;蔡世荣;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且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手术技术和系统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胃癌诊疗模式逐渐向以精准分子分型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诊疗指南全面修订,紧扣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更新了“可切除性再定义”“治疗方案分层化”“靶向免疫标准化”等核心理念。新版指南取消ⅣA期分期,强化多学科动态评估;调整食管胃结合部癌新辅助治疗策略,提升SOX(奥沙利铂+替吉奥)、FLOT4(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多西他赛)、DOS(奥沙利铂+替吉奥+多西他赛)等方案的推荐等级;同时,针对不可切除胃癌与转化治疗,明确了系统治疗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并引入腹膜转移分层管理与腹腔治疗新策略。在靶向治疗方面,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分层更加精准,德曲妥珠单抗与维迪西妥单抗拓宽了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的治疗路径;Claudin18.2成为新兴关键靶点,相关检测和治疗被纳入一线推荐。免疫治疗体系全面升级,帕博利珠单抗与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学治疗在不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水平患者中展现疗效,错配修复缺陷/高微卫星不稳定亚型被确立为免疫治疗优选人群。新版指南的更新紧密结合了我国实际临床需求与国际研究进展,推动胃癌治疗进入分层管理、个体化治疗、精准干预的新阶段,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指导依据。

    2025年03期 v.17 299-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 《2024年韩国胃癌转化治疗专家共识》解读与思考

    周侦;李引;

    胃癌的转化治疗是针对初始不可切除或临界可切除的胃癌患者,经过全身系统治疗后实施以R0切除为目的的手术策略。目前Ⅳ期胃癌标准疗法仍以姑息性化学治疗为主,转化手术虽有潜在获益但缺乏高水平循证证据。为此,韩国胃癌协会组织17位外科、内科肿瘤等领域的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就预先制定的与胃癌转化治疗相关的主题进行了匿名投票,最终形成9条推荐意见。该共识为我国开展胃癌的转化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仍需结合国内外其他专家的意见以及我国患者特点加以优化。本文围绕共识中关于转化治疗的定义、最佳时机、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方式等关键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胃癌转化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

    2025年03期 v.17 308-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结直肠癌治疗进展

    翟晓慧;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其主要分为两大类,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高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结直肠癌和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结直肠癌。dMMR/MSI-H结直肠癌的治疗主要以免疫治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MSS结直肠癌主要以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围绕结直肠癌的治疗,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报道以及治疗方案的更新。本文将总结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有关结直肠癌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17 316-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专家论坛

  • 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胃周血管变异及损伤处理策略

    陈育洪;陈树林;陈俊勇;雷德桥;黄雪;谢正勇;程黎阳;

    腹腔镜胃癌手术是胃外科的主流技术方案,具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而术中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与胃周血管解剖复杂及变异、肿瘤分期较晚、术前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施、手术团队技术能力等因素有关。术前,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联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精确评估肿瘤分期的同时也能发现胃周血管解剖变异,因此,影像学解读是胃肠外科医生的必备技能,有助于识别所有血管变异并进行最优的术前规划,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术中,需强调规范化及程序化手术操作,以层面优先、血管导向为原则,提倡系膜区域化切除。此外,术者也应注重基础技能的培训和团队配合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止血方法并融会贯通。笔者综合文献报道并总结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操作经验,对术中胃周血管变异及损伤出血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策略。

    2025年03期 v.17 319-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 机器人胃癌手术的现状与前景

    吕陈彬;汪慧访;陆俊;

    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位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5位。尽管综合治疗手段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手术切除仍是胃癌治疗的核心手段,其术式已历经从传统开腹向腹腔镜及机器人微创技术的深刻变革。腹腔镜胃癌手术已被证实在远期生存率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并且有更好的近期疗效。然而,腹腔镜手术存在一些固有的技术限制,机器人手术系统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腹腔镜技术的缺点,例如消除生理性震颤、模拟机械手的高度灵活性、高清3D手术视觉和舒适的远程控制台。但是,目前国内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依然面临触觉反馈缺失、费用较高、手术时长增加等挑战。本文旨在阐述机器人胃癌手术的应用现状,分析其核心优势与现存局限,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2025年03期 v.17 327-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菁英论坛

  • 日本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医生的培训体系与个人培训体会

    林晓清;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的重要治疗方式。如何规范培养具备独立操作ESD能力的医生,成为全球关注的课题。日本作为ESD技术的发源地,其培训体系具有高度参考价值。本文结合笔者在NTT东日本关东病院大圃研教授团队中的研修经历,介绍日本ESD医生的培训体系特点,包括医生的分层教学模式、从结直肠到胃的循序渐进式训练路径,以及术前策略制定、术中指导和术后反思构成的闭环训练机制。文章还结合笔者自身经历,归纳出“做好每一例ESD”所需的五项核心能力:规范的诊断思维、稳定的控镜能力、明确的治疗策略、并发症预判与处理能力,以及持续的自我反思。这些经验表明,ESD培训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理念、规范与思维方式的塑造。期望本文对国内ESD培训体系建设与年轻医生成长路径的探索提供借鉴与启发。

    2025年03期 v.17 334-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述评

  • 食管胃结合部的定义与思考

    王利明;关剑;康文焱;王琳;何炎炯;余永刚;栾玉松;陈瑛罡;

    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定义,通常参照Siewert分型和日本的Nishi分型。在第10版日本《食管癌处理规约》中,食管胃结合部被定义为食管肌层和胃肌层之间的边界,但由于肌层难以确定,食管胃结合部的具体判断方法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介绍食管胃结合部的内镜、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组织学判断标准,旨在通过明确正常状态下食管胃结合部的确定标准,进而建立针对Barrett食管、食管胃结合部癌浸润状态下的食管胃结合部的综合判定方法,以指导食管胃结合部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方式选择。

    2025年03期 v.17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 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切缘

    王利明;王洋洋;任培德;陈瑛罡;

    实施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手术时,有必要保证切缘阴性与适当的淋巴结清扫范围。须确保肿瘤近切缘、远切缘以及环周切缘均为阴性。特别是近切缘,其切除的长度决定了手术入路方式和重建方式。欧美的专家主张需至少5 cm以上,但日本的专家则认为标本上2 cm(体内3 cm)的近切缘就足够。本文主要介绍不同T分期、Borrmann分型的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最小安全切缘,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17 343-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论著

  • 全自动活检针在超声引导下肝脏困难部位肿物穿刺活检中的应用研究

    杨青;徐明;李红波;姚佳倩;

    目的 探讨全自动活检针在超声引导下肝脏困难部位肿物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超声引导下肝肿物穿刺活检术的8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39例,年龄范围44~79岁。采用超声引导下全自动活检针对患者肝肿物行穿刺,取材1~4次。根据病灶的位置特征分为困难组(n=49)和非困难组(n=38),其中困难组再分为紧邻膈肌组(n=10),肝包膜下组(n=27),紧邻肝门组(n=12)三组亚组。比较困难组和非困难组、三组困难亚组之间的穿刺条数、穿刺活检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87例患者的87个病灶,总体穿刺活检成功率为93.10%(81/87)。困难组和非困难组穿刺条数(P=0.274)、穿刺活检成功率(93.88%比92.11%,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似(38.78%比52.63%,P=0.915)。三组困难亚组的穿刺活检成功率(紧邻膈肌组90.00%比肝包膜下组92.59%比紧邻肝门组100.00%,P=0.771)及并发症发生率(30.00%比44.44%比33.33%,P=0.3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大小适宜的肝脏困难部位肿物,超声引导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穿刺取材,可在不增加穿刺条数的前提下,取得与常规部位相当的穿刺活检成功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5年03期 v.17 348-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 纳布啡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镇痛效果及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

    许静红;王玉丰;崔晓光;陈俏伶;卓恩挺;吴开李;徐夏;

    目的 探讨纳布啡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6月在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并自愿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纳布啡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各30例。纳布啡组患者接受纳布啡PCIA,舒芬太尼组患者接受舒芬太尼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h、18 h、24 h、48 h、72 h咳嗽状态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72 h内PCIA泵按压次数和曲马多使用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肠道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镇痛首量前和术后12 h、24 h、72 h的FOXP3~+Treg水平,术前和术后72 h内的炎症指标(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白细胞计数)。结果 纳布啡组患者术后6 h、18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术后72 h内纳布啡组PCIA泵按压次数、曲马多使用剂量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和过敏事件。纳布啡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纳布啡组术后肠道首次排气时间短于舒芬太尼组(P<0.05)。纳布啡组术后12h、24 h、72 h的FOXP3~+Treg水平均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2 h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舒芬太尼比较,纳布啡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更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并可降低术后FOXP3~+Treg水平。

    2025年03期 v.17 356-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综述

  • 保肛手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叶如菲;钟克力;

    直肠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手段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保肛手术成为治愈直肠癌患者的有效手段。然而,保肛手术后可能出现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损害了其心理健康。鉴于此,如何有效预防与治疗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已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回顾保肛手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为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临床价值的参考。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2025年03期 v.17 364-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 双镜联合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卢绮婷;黄顺荣;徐胜;

    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腹腔镜与内镜技术的协同应用推动了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革新,治疗理念也从传统的根治性手术向肿瘤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的方向转变。双镜联合手术(laparoscopic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LECS)作为一种创新术式,结合了腔镜与内镜的优势,实现了胃癌治疗的精准化与个体化。本文系统阐述了LECS的技术发展历程、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原理,总结并描述其在胃癌治疗中最新的适应证和临床价值;深入探讨在当代微创重建与精准切除的临床实践中,LECS所面临的新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早期胃癌治疗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17 371-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 胃与结直肠多原发癌诊治研究进展

    施令霞;徐胜;

    胃与结直肠多原发癌是消化道相关性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具有肿瘤异质性高、治疗决策复杂等特点。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长期生存的胃肠原发癌患者明显增多,而胃与结直肠多原发癌的发病率及检出率亦呈升高趋势,其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单原发癌。近年来,胃与结直肠多原发癌的研究领域在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手术治疗策略、手术方式选择、保功能手术、预后影响因素及辅助治疗与多学科协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旨在总结其相关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3期 v.17 37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 缺氧时外泌体在消化道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与研究进展

    高敏;乌新林;

    缺氧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个关键特征,可促进真核细胞分泌外泌体——一类具有脂质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外囊泡。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的介质,携带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迁移和血管生成。在缺氧条件下,外泌体在消化道肿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来间接影响血管生成。本文总结了当前关于缺氧条件下外泌体在消化道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旨在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的靶点,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2025年03期 v.17 386-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最新研究速递

  • 经肛内镜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新辅助放化疗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短期疗效: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ABUDUAINI N ;WANG X ;FINGERHUT A ;陈韵正;

    目的 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患者中,比较经肛内镜括约肌间切除术(transanal endoscopic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taE-ISR)与经典括约肌间切除术(classical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cISR)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标本质量。方法 通过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145例接受nCRT的低位LARC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aE-ISR组(n=75)和cISR组(n=70),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围手术期临床结局以及病理标本质量评估指标。结果 taE-ISR组术中出血量低于cISR组[50.0(40.0~100.0) ml比70.0 (50.0~100.0) ml,P=0.034]。taE-ISR组的2例患者(2.6%)和cISR组的8例患者(11.4%)出现毗邻脏器损伤(P=0.037)。尽管两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3%比30.0%,P=0.072),但taE-ISR组盆腔脓肿(1.3%比8.6%,P=0.042)和直肠阴道瘘(0比5.7%,P=0.036)的发生率比cISR组更低。病理评估显示,taE-ISR组标本完整切除率更高(98.7%比91.4%, P=0.042),且未观察到远端切缘阳性病例,而cISR组则有4例远端切缘阳性病例(0比5.7%,P=0.036)。结论 nCRT后行taE-ISR与更优的标本质量、更少的术中出血量及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关。taE-ISR治疗nCRT后低位LARC是安全可行的。

    2025年03期 v.17 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 靶向CLDN18.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IBI343用于进展期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疗效:一项Ⅰ期临床试验

    LIU J ;YANG J ;SUN Y ;陈韵正;

    Claudin18.2(CLDN18.2)的异常表达在胃及胃食管结合部(gastric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GEJ)腺癌中较为常见,是该侵袭性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目前已有靶向CLDN18.2的单抗获批用于治疗G/GEJ腺癌,而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也成为该癌症的新兴治疗手段。IBI343是一种ADC,由全人源化抗CLDN18.2单抗通过定点糖基化偶联技术采用可裂解连接子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exatecan连接,药物与抗体的比值为4。本文报道了IBI343的Ⅰ期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127例接受给药的患者(剂量递增阶段19例,剂量扩展阶段108例)。在剂量为10 mg/kg时,6例受试者中有2例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中1例出现骨髓抑制(4级),1例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4级)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3级)。观察到的胃肠道不良事件(≥3级)极少,且未观察到间质性肺疾病。在CLDN18.2高表达(2+/3+≥75%)的G/GEJ腺癌患者中,接受6 mg/kg剂量治疗患者的确认客观缓解率为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5个月。6 mg/kg每3周1次被确定为IBI343的Ⅱ期推荐剂量。IBI343耐受性良好,安全性可控,在G/GEJ腺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前景。当前,除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外,靶向CLDN18.2的多重疗法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探索治疗G/GEJ肿瘤的最佳序贯策略以及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治疗策略。临床试验注册编号:NCT05458219。

    2025年03期 v.17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护理园地

  • 营养专科护士主导的围手术期全程营养管理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陈颖;彭利芬;蒋满凤;

    目的 探讨营养专科护士主导的围手术期全程营养管理对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及研究对象单盲的方法,将2022年5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胃癌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管理,试验组实施由营养专科护士主导的营养评定、制定食谱、监测与反馈等全程营养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手术当天、术后第4天、出院时、术后1个月时的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评分、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评分、体重、体重指数和营养相关实验室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总蛋白),并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NRS 2002评分、出院时及术后1个月PG-SGA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时与入院时体重差值、术后1个月与入院时体重差值均较对照组小(均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当天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术后第4天及出院时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试验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腹胀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早(均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天数、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少(均P<0.05)。结论 营养专科护士主导的全程营养管理能促进胃癌患者营养状况及临床结局的改善。

    2025年03期 v.17 392-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 局部湿敷加常压氧疗法对直肠癌/肛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所致的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效果:一项探索性研究

    杨云英;张素娅;毛雪娇;叶思欣;高雅丽;

    目的 探讨局部湿敷加常压氧疗法对直肠癌/肛管癌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所致放射性皮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24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放疗的18例直肠癌/肛管癌患者,其中10例接受根治性放疗,5例接受术前新辅助同期放化疗,3例接受术后辅助放化疗。对出现肛周皮肤放射性皮炎的患者每天进行2次局部湿敷加常压氧气治疗,直到伤口愈合。记录和评估氧疗前及氧疗后3 d、5 d、10 d患者放射性皮炎分级和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的差异。结果 共13例患者出现3级放射性皮炎,5例患者出现2级放射性皮炎。氧疗前及氧疗后3 d、5 d、10 d放射性皮炎分级的中位数分别为3.00(2.25,3.00)级及2.50(2.00,3.00)级、2.00(2.00,2.00)级、1.00(1.00,2.00)级;NRS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6.00(4.25,6.00)分、3.00(3.00,3.75)分、2.00(1.25,2.75)分、1.00(1.00,2.00)分。不同时间点的放射性皮炎分级(χ~2=42.066,P<0.001)、NRS评分(χ~2=50.12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氧疗前相比,氧疗后5 d及10 d的放射性皮炎分级降低(均P<0.001);氧疗后3 d、5 d及10 d的NRS评分降低(均P<0.001)。结论 局部湿敷加常压氧疗法可有效缓解直肠癌/肛管癌放疗患者的放射性皮炎和皮肤疼痛。

    2025年03期 v.17 400-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术式精要

  • 采用移动悬吊技术的三孔法完全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要点与难点

    杨世斌;饶佳伟;黄靖云;蔡世荣;

    单人三孔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笔者团队前期已经开展此类手术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探讨了端端吻合及侧侧吻合的不同手术技巧。然而,针对左半结肠癌,由于缺少助手的协助,要完成单人三孔操作下的完全腹腔镜下吻合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比如大网膜的抓持张力、左半结肠系膜的提吊、Toldt间隙的显露、脾曲的游离与暴露等。如果解剖层次出错,会造成出血等并发症;并且在吻合过程中,无助手帮助下进行侧侧吻合,肠管会出现移动,容易造成吻合困难甚至失败,引起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虽然笔者团队前期采取体外丝线固定方法,但在左半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不佳。综上,笔者团队在前期基础上提出一种创新的手术技巧:采用移动悬吊技术解决张力及暴露问题,采用左侧腹壁缝合固定方法解决侧侧吻合过程中的肠管摆动现象,并最终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本改良术式围手术期的效果良好,远期肿瘤学疗效尚需观察。

    2025年03期 v.17 405-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