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林;裴俊鹏;赵一鸣;张扬子;李英杰;张晓燕;李士杰;王维虎;武爱文;
近年国内外数据均证实,对新辅助治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采用等待观察策略,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待观察及部分患者采取的局部切除可实现患者器官保留,提高生活质量。自《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策略专家共识(2020版)》发布以来,在直肠癌治疗领域引起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cCR比例进一步提高。虽然等待观察策略相关数据在逐步积累,但实施过程中在终点指标、风险获益、适用人群、评效标准和时机、随访和补救方法以及疗效提高策略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意见。这与考量的角度、实践经验以及研究证据等有关,将对等待观察策略的稳步推进有所影响。鉴于此,中国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等待观察数据库研究协作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医师工作组及相关专家,在2020版共识基础上,根据列出的直肠癌等待观察和器官保留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文献证据、循证医学证据级别和专家意见,讨论更新形成了2024版共识,为未来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2024年04期 v.16 389-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 徐徕;陆君阳;赵轩;
近20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完整结肠系膜理念的推广,右半结肠癌手术的技术和理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右半结肠手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开展和循证医学证据,为右半结肠癌手术的争议问题达成共识提供理论支撑。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结直肠临床研究协作组牵头,组织全国结直肠外科专家,就右半结肠癌手术的14项关键临床问题,结合我国医生及患者的偏好和干预措施的利弊,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右半结肠癌手术。共识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1)手术解剖:概括右半结肠癌手术系膜、筋膜、间隙、血管分支的结构和定义;并推荐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界作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内侧界。(2)手术方式:推荐腹腔镜作为初始可切除右半结肠癌手术的首选手术方式。(3)手术原则:标准D2手术可作为右半结肠癌的常规手术方式。但术前影像评估和术中探查可疑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可考虑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除非考虑存在幽门下淋巴结转移,否则不建议常规行幽门下淋巴结清扫。此外,共识还对血管离断部位、肠管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了推荐。
2024年04期 v.16 40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
<正>结直肠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针对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为进一步规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结直肠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1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7%。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全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63/10万和17.00/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将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
2024年04期 v.16 410-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正>食管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针对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食管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为进一步规范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食管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1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22.40万例,死亡18.75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64%和7.28%。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5.87/10万和13.28/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
2024年04期 v.16 412-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正>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研究表明,针对胃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胃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为进一步规范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提升胃癌防治效果,特制定本方案。1流行病学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胃癌新发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43%和10.11%。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41/10万和18.44/10万。胃癌预后较差,近年来我国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
2024年04期 v.16 414-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奚克兴;庄宝雄;
结直肠癌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对公共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依然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疗法之一。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因其微创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结直肠癌手术治疗的重要选择。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因其切口小、伤口美观、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单孔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手术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中,多数专家也推荐单孔腹腔镜可应用于结肠癌及高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单孔腹腔镜手术未来将有望在更多类型的结直肠手术中得到推广应用。
2024年04期 v.16 416-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薛来洲;黄佳敏;李璇;林圳滨;甘国莲;张力;王浩;盖娟娟;邹瞭南;
腹腔镜尾侧入路法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于2015年由笔者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和学术推广,2017年写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入路选择专家共识》,目前在国内各级医院中被广泛开展。它是右半结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的优选手术方式之一,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易于学习等优点。本文在对此手术入路技术特点与优势进行回顾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学习曲线、肿瘤根治性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述评,阐释其治疗效果。
2024年04期 v.16 424-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陈仕才;
我们在前期研究中率先提出了腹膜退缩理论以区别于有100多年历史的腹膜融合理论,去除了融合筋膜的困扰,大大简化了对腹部筋膜与层面的认识;并以Toldt筋膜为例说明了肠系膜黏附区域的典型结构,即结肠固有筋膜-系膜筋膜平面-Toldt筋膜(腹膜外筋膜)-筋膜后平面-Gerota筋膜。然而,肠系膜不同区域的黏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以大网膜为例,结合Toldt筋膜阐明了腹膜融合理论仍存在的一些疑问,并在明确游离肠系膜基本结构的前提下提出了不同肠系膜区域的两种黏附方式,包括厚实区域的黏附方式(对抗作用)及菲薄区域的黏附方式(吸附作用),从而更合理地解释腹部不同部位筋膜与层面的形成过程。
2024年04期 v.16 429-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陈健聪;赖佳明;
胰腺癌以其恶性程度高和预后差而著称,目前彻底的手术切除是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的唯一希望。在这一领域中,众多医学专家和外科医生已经开发出多种手术方法,并针对胰腺肿瘤的不同位置和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手术原则和操作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微创手术技术在胰腺癌的治疗中也逐渐被广泛应用。本文将从手术术式和微创外科的角度,回顾和总结近年来胰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创新和改进,同时探讨这些手术方法的适用条件。
2024年04期 v.16 436-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 汤福求;徐明;谢晓燕;
肝细胞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群众健康。能量消融术作为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微创、精准、可重复等优势,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疗效评价、联合治疗及研究前景等方面对肝细胞癌的能量消融治疗进行述评。
2024年04期 v.16 44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 张希颜;曹峻文;张忠绵;陶婧娜;张丽菊;陈嘉钦;王岚;林子力;张晶潾;贺柏翔;李志红;
目的 探讨参白颗粒阻断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复合造模法构建PLGC大鼠模型,分别给予参白颗粒等效剂量(参白颗粒等效剂量组,n=10)、参白颗粒低剂量(参白颗粒低剂量组,n=10)、中成药对照药摩罗丹(摩罗丹药组,n=10)、西药对照药替普瑞酮(替普瑞酮对照药组,n=10)进行为期12周的药物干预,模型组(n=10)不进行给药干预。病理检测观察大鼠胃黏膜改善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1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情况。结果 病理观察发现参白颗粒等效剂量组大鼠的胃黏膜改善较其他各组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参白颗粒等效剂量组的NLRP3、Caspase-1、IL-1β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发现参白颗粒等效剂量组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低(P<0.05);ELISA结果显示参白颗粒等效剂量组的IL-1β浓度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 参白颗粒可以介导NLRP3炎症小体,抑制细胞焦亡,调控下游蛋白Caspase-1及GSDMD表达水平,阻碍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组织炎症,达到干预PLGC进展的目的。
2024年04期 v.16 448-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钟剑锋;姜德培;文学;陈泓磊;刘伟;
目的 探讨Siglec7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预后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并评估其作为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胃腺癌患者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分析Siglec7及其家族基因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Siglec7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筛选Siglec7的共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基于Siglec7相关基因进行胃腺癌亚型的共识聚类,将胃腺癌分为C1和C2两个亚型,并比较不同亚型的Siglec7表达水平、临床特征、生存结局和免疫微环境差异。结果 Siglec7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升高,Siglec7高表达的胃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较短。共表达基因分析显示,Siglec7相关基因显著富集于免疫应答调控信号通路、单核细胞分化和受体配体活性等通路。与C2亚型相比,C1亚型表现出更高的Siglec7表达、更差的临床特征和生存结局、更复杂的免疫微环境。结论 Siglec7在胃腺癌中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Siglec7不仅是胃腺癌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也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4年04期 v.16 457-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5K] - 彭翰斐;周志涛;范隼;李庆源;何伟良;钟鹏;卢曼萍;李华;关守海;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drug-eluting bead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DEB-TACE)和传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conventional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cTACE)在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79例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其中39例接受DEB-TACE治疗(DEBTACE组),40例接受c-TACE治疗(c-TACE组)。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及1个月时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指标(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结果 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c-TACE组的ORR分别为2.50%、15.00%,DEB-TACE组分别为7.69%、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的DCR分别为97.44%、79.49%,高于c-TACE组的80.00%、55.00%(P<0.0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时,两组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c-TACE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幅度大于DEB-TACE组(P<0.05);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血小板计数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轻度胃肠道反应、发热、血液系统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c-TACE组(P<0.05),两组中度胃肠道反应、发热、血液系统反应的发生率,轻度及中度皮肤反应、脱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CE组1年PFS时间和1年OS时间分别为8.5个月(95%CI:7.7~9.2个月)、10.1个月(95%CI:9.3~10.7个月),DEB-TACE组分别为9.3个月(95%CI:8.6~10.1个月)、10.4个月(95%CI:9.5~10.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采用DEB-TACE与c-TACE治疗后的ORR相似,但DEB-TACE治疗后的DCR高于c-TACE,且DEB-TACE治疗后短期内对肝功能的影响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2024年04期 v.16 469-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吕国恩;王楠方;何东添;谭翠;彭丽芳;
目的 探讨内镜切除与经肛手术切除在治疗直径为10~20 m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接受内镜切除或经肛手术切除治疗的66例直径为10~20 mm的直肠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肛手术切除组32例,内镜切除组34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情况、病理结果、随访复发及生存状况等数据,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肿瘤根治性、无复发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 内镜切除组的手术时间[(37.7±12.3)min比(67.9±18.2)min]、术中出血量[(18.1±10.9)ml比(34.4±11.3)ml]及术后住院时间[(3.2±0.5)d比(6.0±1.5)d]均优于经肛手术切除组(P<0.001)。两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内镜切除组11.8%比经肛手术切除组6.2%)、肿瘤完整切除率(内镜切除组85.3%比经肛手术切除组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切除组与经肛手术切除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7.5%,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直径为10~20 mm的直肠NETs,内镜切除和经肛手术切除均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内镜切除在术后恢复及手术操作时间方面具有优势,而经肛手术切除在处理深部浸润肿瘤时可能更加适合。
2024年04期 v.16 476-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 向瑾;付广;张静;张晓宁;张劭;
目的 利用增强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数据,探讨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在胃左动脉变异检测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增强螺旋CT的305例门诊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医生阅读患者的增强CT血管图像,对变异胃周动脉进行分类并标注。将所有数据随机分为五组,4个训练组,1个测试组。构建分类-检测级联框架模型对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计算平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查全率、查准率和准确率评估该模型的性能。结果 共39例患者存在胃左动脉变异血管,胃左动脉变异发生率约12.8%。最常见的2种变异类型是胃左动脉发出替代肝左动脉(12/305,3.9%)和副肝左动脉(13/305,4.3%),而胃左动脉缺如的现象比较罕见(2/305,0.7%)。分类网络深度学习模型五组的平均AUC、查全率、查准率、准确率分别为0.82、73.3%、78.2%、79.0%,检测网络深度学习模型五组的平均AUC、查全率、查准率、准确率分别为0.87、65.6%、87.7%、77.8%。结论 与胃左动脉相关的变异血管中,替代/副肝左动脉最为常见。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较好的胃左动脉变异检测效能。
2024年04期 v.16 483-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