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指南与共识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刘凯;杨玉赏;杨昆;袁勇;陈龙奇;胡建昆;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自颁布以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提升了我国AEG的外科治疗水平。经过5年的临床实践,该共识普适性和可行性已得到广泛证实。鉴于AEG发病率持续上升的趋势及其解剖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特殊性,AEG成为近5年来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并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发表。但是,对于AEG的定义、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规范和消化道重建等外科问题,仍旧存在争议。鉴于此,有必要对2018版的共识进行更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整合并分析5年来新的最佳临床证据,参考最新国际指南与共识,结合我国外科专家组意见,针对AEG外科治疗关键环节,包括AEG的定义和分型、手术径路、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及外科围手术期治疗等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相关推荐建议,以期更好地规范AEG的外科治疗方式。在本共识中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尚需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逐步探索和解决。

    2024年02期 v.16 13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6K]

述评

  • 基于腹膜退缩理论的腹部筋膜与层面——Toldt筋膜

    陈仕才;

    Toldt筋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在肠系膜发育旋转过程中结肠系膜与后腹壁发生黏附时两者表面的内脏腹膜相互附着形成的融合筋膜。尽管关于胃肠道膜解剖的各种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熟知并应用于胃肠道手术中,但对于Toldt筋膜能否被打开以及手术层面的选择仍有争议。我们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腹膜退缩理论,根据此理论我们认为腹膜外筋膜始终包绕着肠系膜,Toldt筋膜并非腹膜融合筋膜,而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退缩后保留的腹膜外筋膜,并将上皮下结缔组织层、浆膜下层(肿瘤TNM分期中的T3层)、Toldt筋膜层及分隔肠系膜脂肪细胞小叶的纤维间隔统一归为腹膜外筋膜层。本文将以Toldt筋膜为例,说明肠系膜黏附区域的典型结构,同时指出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正确层面为系膜筋膜平面与筋膜后平面之间的Toldt筋膜层。腹膜退缩理论大大简化了对腹部筋膜与层面的认识,有助于推动胃肠道膜解剖手术的开展。

    2024年02期 v.16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论著

  • 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及体会

    孙姚承;汤建军;何俊波;刘传磊;

    目的 探讨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不同学习阶段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为该术式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在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实施的54例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病例资料,采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法拟合学习曲线,根据学习曲线的顶点将患者分为学习提高阶段组(前21例)和熟练掌握阶段组(后33例),并分析不同阶段对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学习曲线的最佳拟合方程为:Y=0.008101X3-1.496X2+56.26X+38.33,21例为跨越学习曲线所需要累积的最少手术例数,学习提高阶段组和熟练掌握阶段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并发症中乳糜漏的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拥有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掌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最少病例数为21例,熟练掌握该术式后,其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有良好的肿瘤根治效果。

    2024年02期 v.16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 吲哚菁绿荧光标记肠脂垂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引导层面解剖的应用

    张维富;杨梓锋;陈志良;吕泽坚;李勇;

    目的 评估改良封装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标记肠脂垂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术中引导系膜层面解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2年2月至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胃肠外科接受改良封装ICG标记肠脂垂在腹腔镜结肠癌术中引导系膜解剖层面识别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临床信息、ICG用量、荧光肠脂垂显影率、荧光外溢率、围手术期及手术信息(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 共9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4例行腹腔镜辅助升结肠癌根治术,5例行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所有病例均在术中观察到目标区域的改良封装ICG标记肠脂垂荧光信号,显影率100%,且未发生额外的荧光泄漏和术中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84.4±52.6) min,中位出血量为20(20,75) ml,平均术后住院天数(6.0±1.6) d,术后全部患者顺利出院且术后30 d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改良封装ICG荧光标记肠脂垂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可引导术者进入正确的解剖层面,避免相关副损伤,该辅助手段安全有效。

    2024年02期 v.16 16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韦智经;

    目的 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炎症反应、肠黏膜屏障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接受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的80例老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型肠内营养制剂干预,实验组则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干预。采用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循环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CD4~+/CD8~+的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内毒素水平。比较上述各项指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实验组血清中IL-1、IL-6、IL-10、TNF-α、CRP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术后5 d实验组血液循环中的CD4~+T细胞和CD4~+/CD8~+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CD8~+T细胞水平则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DAO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入院后1 d (P<0.05),且术后5 d实验组DAO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术后5 d,两组患者的血清ALB、TRF和PA表达水平均高于入院后1 d(P<0.05),且术后5 d实验组的血清ALB、TRF和PA表达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部位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结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并缓解炎症反应。

    2024年02期 v.16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 胃癌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相关长链非编码RNA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胡震;祁玉忠;赵绍基;王光熙;孙开宇;吴文辉;

    目的 探索胃癌组蛋白H3第4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4 on histone H3,H3K4me3)修饰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特征,构建相关预后模型并预测胃癌免疫治疗疗效。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胃癌相关转录组测序数据和对应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构建H3K4me3相关调节因子基因与LncRNA的共表达网络识别H3K4me3修饰相关LncRNA,并将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37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胃癌患者样本(整体组)按1:1随机抽样划分为训练组(n=185)和验证组(n=185)。随后基于单因素Cox回归、Lasoo回归分析构建H3K4me3相关LncRNA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被用于验证模型的预测性能。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风险评分等临床指标的预后预测价值。结合风险评分、年龄和肿瘤TNM分期构建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与校准图被用于评估列线图的预测准确性。借助共识聚类识别异质性聚类亚群并进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结果 基于共表达网络关系识别了14个具有预后价值的H3K4me3相关LncRNA并构建了相关风险模型及评价体系。根据训练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获得的中位风险评分将训练组、验证组和整体组胃癌患者划分为高、低风险,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风险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要优于高风险患者(P<0.05)。此外,该模型在训练组中预测胃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08、0.730、0.770,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690、0.648、0.713,而在整体组中分别为0.697、0.670、0.7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于H3K4me3相关LncRNA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是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构建的列线图预测胃癌患者1、2、3年总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27、0.780、0.717,且其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相接近。基于共识聚类算法进一步识别了2种具有异质性免疫特征的H3K4me3-LncRNA亚群,其中亚组Ⅱ具有更高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和更强的免疫应答潜力,并对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显示出更高的药物敏感性,而亚组Ⅰ则可能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H3K4me3-LncRNA风险评分模型以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并揭示了其异质性微观特征及在预测免疫治疗疗效方面的潜在价值。

    2024年02期 v.16 18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 BLM基因与胃癌免疫浸润水平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张伟康;胡志耀;钟剑锋;姜德培;文学;王新友;陈泓磊;

    目的 探讨BLM基因与胃癌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TIMER数据库分析BLM基因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应用GEPIA数据库验证BLM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胃癌组织芯片(STC160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对比胃癌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BLM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一步验证BLM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BLM基因与胃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关系进行评估。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了BLM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相关性。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获取了GSE84433和GSE62254胃癌数据集,进行了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以验证BLM基因的高表达是否会影响胃癌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结果 BLM基因在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BLM基因高表达水平的胃癌患者的总生存和首次进展后生存均较差。胃癌组织中BLM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CD8~+T细胞、CD4~+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浸润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BLM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BLM基因的表达与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BLM基因可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2024年02期 v.16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综述

  • 循环肿瘤DNA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的研究进展

    聂宇魁;余超;郭勤平;何若冲;

    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起病隐匿,且预后较差。传统的筛查方法存在创伤性、滞后性、敏感度及特异度低等不足,导致其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的推广应用受到限制。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是由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后释放到体液中的游离DNA片段,携带有突变、重排和甲基化等肿瘤特异性改变的遗传信息,与传统组织活检相比,ctDNA检测具有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无创、易获得以及可重复性好的优势,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有很大潜力。本文通过对ctDNA在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评估ctDNA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潜在价值,为探索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2024年02期 v.16 20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基于白蛋白的炎性-营养标志物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进展

    侯双双;张革红;陈路锋;马娟;李险峰;

    近年来,肿瘤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被证实与疾病的进展有关,血清中炎性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患者疗效预测方面的价值已被广泛研究。另外,随着对肿瘤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风险进而加速疾病进展的认识,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炎性-营养标志物在肿瘤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本文就国内外基于白蛋白的炎性-营养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和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02期 v.16 208-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 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田玉婷;张奇;潘新平;李淑萍;刘小军;

    免疫治疗能够明显提高错配修复缺失/微卫星不稳定型结直肠癌的治疗疗效,但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对其并不敏感。肿瘤突变负荷低下可能是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促血管生成因子以及转化生长因子分泌的增加可能介导了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原发耐药。放疗可以促进肿瘤抗原的形成和释放,并通过多种途径调节免疫反应,重塑肿瘤微环境,其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为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许多放疗联合免疫新辅助治疗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当中。本文将对错配修复完整/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免疫耐受的机制、放疗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以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4年02期 v.16 216-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 基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胃癌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秋盛;林祺;李广华;林昭宇;王昭;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发展迅速,是目前各大行业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医学方面,其中深度学习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图像处理和临床肿瘤学分析。根据10年来的研究结果,AI与医学结合能够极大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对疾病诊断和分级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对指导手术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影像组学方面,AI可以从标准医疗成像中提取并分析图像的向量特征,用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早期复发情况的预测。同样的,在数字病理学方面,AI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扫描标准的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切片,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而运用卷积神经网络来处理图像特征,用于胃癌的病理诊断和治疗前的疗效预测等。内镜技术和AI结合近年来也表现出良好的前景,AI能从内镜视频流和静止图片抓取病变特征和确定病变部位。总而言之,目前在肿瘤领域,AI技术可以协助医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减少人为误差;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能从某种治疗中获益,减轻治疗负担。AI的出现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福音。

    2024年02期 v.16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 针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胃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徐晨皓;沈仁辉;王彤;

    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使中晚期胃癌治疗得到突破,延长了无数胃癌患者的生存期,但耐药和毒性作用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寻找更加安全可靠的靶向药物。近年来,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被发现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能够影响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凋亡等,也有许多影响MAPK信号通路的药物被相继发现。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针对MAPK信号通路的胃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胃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2期 v.16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长链非编码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调控转录、翻译及翻译后修饰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宗煜煜;陈琳徽;罗鹏飞;江拥军;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且整体预后较差。食管癌病理类型主要有鳞状细胞癌和腺癌两种,西方国家以腺癌为主,我国与其相反,主要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以及缺乏特异的肿瘤标志物,许多患者在中晚期才确诊,治疗效果欠佳,导致5年生存率仍非常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当务之急是需要深入探索LncRNA在食管癌中的作用,开发出更多的治疗靶点以提高其5年生存率。基于此,本文着重阐述了Lnc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明确其如何调节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探讨它作为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2024年02期 v.16 238-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护理园地

  • 改良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剂量分配方案应用于肠道准备的效果评价

    丛雪;韦键;班燕;高林英;张静;

    目的 肠道准备标准方案中3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solution,PEG-ES)的服用方法为结肠镜检查前1晚服用1 L PEG-ES、检查当天早晨服用2L PEG-ES。由于部分患者对于晨起服用2 L PEG-ES的耐受性较差,本研究设计交换检查前1晚和当天早晨两次服用剂量的改良方案,旨在比较患者行改良方案与标准方案的肠道准备质量和耐受性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的206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按1:1分为对照组(n=103)和试验组(n=103)。对照组执行标准方案,分别于结肠镜检查前1晚19:00服用1 L PEG-ES,结肠镜检查当天早4:00服用2 L PEG-ES。试验组则交换两次服用PEG-ES的剂量。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评分、肠道气泡评分、结肠镜检查操作时间、新发息肉检出率、患者不良反应、睡眠质量及再次行同样肠道准备的意愿。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体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顺利完成肠道准备和结肠镜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肠道准备质量评分分别为(6.45±1.06)分和(6.61±1.3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3),并且两组肠道准备充分率(P=0.372)、肠道气泡评分(P=0.191)、结肠镜检查操作时长(P=0.629)及新发息肉检出率(P=0.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P=0.009)、睡眠质量(P<0.001)及再次行同样肠道准备的意愿(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的PEG-ES剂量分配方案对于晨起服用PEG-ES耐受性较差、睡眠质量不佳的患者,具有可根据个人耐受度、服药习惯自主选择PEG-ES剂量分配方案的优点,改良方案具有安全性、可行性。

    2024年02期 v.16 24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病例报道

  • 难治性晚期KIT外显子9突变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探索:靶向联合治疗加肿瘤减灭术

    颜淼;夏延哲;张信华;

    KIT外显子9突变是胃肠间质瘤第二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较其他类型呈现恶性度更高的生物学行为。大多数KIT外显子9突变胃肠间质瘤经标准序贯治疗后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无进展生存期。本文报道了1例44岁晚期KIT外显子9突变女性患者,在标准二线治疗进展后予阿伐替尼联合舒尼替尼治疗,1个月后肿瘤退缩达15.7%,获得手术机会。患者术后继续靶向联合治疗,截至2023年7月,共有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2024年02期 v.16 250-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2K]
  • 表现为食管溃疡的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刘盛;李慧琳;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表现为食管溃疡的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及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该例患者入院后完善胃镜提示食管多发溃疡,黏膜活检病理结果确诊为结外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予以培门冬酶+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患者经过5个化疗疗程后再次复查胃镜未见食管溃疡,黏膜活检未见异型细胞,提示完全缓解。

    2024年02期 v.16 256-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