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悦予;冯霞;
目的 探讨长管贝壳杉素A (longikaurinA,LK-A)对结肠癌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结肠癌HCT116、 HT-2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给予二甲亚巩溶剂,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LK-A于预,采用CCK-8法评价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情况,以及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评价LK-A抑瘤效应,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BK/AKT/mTOR通路蛋白的变化。结果 低浓度的LK-A对结肠癌细胞具有显著生长抑制和促进凋亡的作用。LK-A于预HCT116和HT-29细胞24 h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2.18μmol/L和1.42μmol/L,48h的IC50分别为0.88μmol/L和0.72μmol/L。在HCT116细胞中,2或4μmol/LLK-A于预24 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7.36士2.05)%和(34.75士7.01)%,高于对照组(6.60士1.10)%(P<0.05);而在HT-29细胞中分别为(15.47丑.65)%和(26.30士2.25)%,高于对照组(4.69士0.91)%(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分析显示,随着LK-A浓度增加,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PBK),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serine-threonine kinase,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需素靶蛋白(phosphorylated mammaliantargetof rapamycin,p-mTOR)表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添加AKT激活剂SC79后,LK-A对HCT116和HT-29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能力明显下降。裸鼠实验结果提示LK-A具有明翌的体内抑瘤作用。结论 LK-A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发生,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BK/AKT/mTOR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2024年01期 v.16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姜德培;钟剑锋;张伟康;胡志耀;文学;王新友;陈泓磊;
目的 探究RECQL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与预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以及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TIMER 2.0数据库分析RECQL4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性。通过GEPIA2数据库、 GEO数据库分析RECQL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RECQL4在胃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生存分析评估。通过TIMER 2.0数据库评估RECQL4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相关性。应用RNAactDrug数据库揭示RECQL4分子与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RECQL4在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等肿瘤组织中高表达;RECQL4的高表达与胃癌的较差预后相关。胃癌中RECQL4 mRNA表达水平与B细胞、 CD8+T细胞、 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水平呈负相关。治疗胃癌的常用药物伊立替康、 5-氯尿嗜哫、紫杉醇及多西他赛的敏感性均与RECQL4相关。结论 RECQL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可能与多种化疗药物敏感性相关,可作为预后不良的标志物。RECQL4高表达可抑制免疫细胞浸润,可能参与了肿瘤的免疫逃逸,促进肿瘤发展。
2024年01期 v.16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蔡育志;高剑;黄永业;刘丁一;廖海华;张彤;
目的 检测组蛋白伴侣抗沉默功能蛋白1B (anti-silencing functionalproteinlB, ASFl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ASFlB对人胃癌细胞株ACS增殖、转移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分析ASFlB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中泛瘤种的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ASFlB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ASFlB在所收集的59例配对的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胃癌患者ASFIB的表达水平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组织芯片中ASFlB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预后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于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技术敲低胃癌细胞系ACS中的ASFIB表达,分组为siNC组(阴性对照转染细胞)、 siASFlB#l组、 siASFlB#2组及siASFlB#3组,后采用CCK-8、平板单克隆实验、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转移能力。分析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数据集GSE27411中幽门螺杆菌阳性和阴性的胃癌组织中ASFlB的表达水平,并通过RT-q 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SFl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前后的胃癌细胞系ACS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关数据库及我们的胃癌队列中的胃癌组织ASFl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ASFlB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此外,与siNC组相比,敲低ASFlB组(siASFlB#l组、 siASFlB#2组及siASFlB#3组)的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均减弱。最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癌组织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人胃癌细胞ACS中的ASFlB表达水平均上调。结论 ASFl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的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且高表达的ASFlB与胃癌患者更早发生转移及较差的预后相关,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复发及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此外,敲低ASFIB可显著抑制ACS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2024年01期 v.16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邹岩;李辉;姜桂春;谢艳敏;
目的 探讨AlkB同源蛋白5(AlkB homolog5,ALKBH5)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分析ALKBH5和前mRNA加工因子6(pre-mRNA processing factor 6,PRPF6)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LKBH5和PRPF6在HCC细胞系(Huh7和Hep3B)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原位杂交确定ALKBH5和PRPF6在HCC细胞系(Huh7和Hep3B)中的亚细胞定位。在免疫沉淀复合物中检测PRPF6的N6-甲基腺苷甲基化水平。通过过表达和敲低基因表达的方法,将Huh7细胞和Hep3B细胞分别进行转染,分组为sh-NC组(阴性对照转染细胞)、sh-ALKBH5实验组(ALKBH5干扰序列转染细胞)、sh-ALKBH5+ex-PRPF6实验组(ALKBH5干扰序列转染+PRPF6 pcDNA 3.1过表达质粒转染细胞),并采用CCK-8和染色增殖试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裸鼠异种移植瘤实验验证ALKBH5和PRPF6在体内的生物学功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CC细胞中ALKBH5的表达上调,可以去除PRPF6的甲基化修饰。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显示,ALKBH5可通过调节PRPF6的表达参与HCC细胞的恶性增殖。此外,敲低ALKBH5会抑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磷酸化,而PRPF6的过表达则有助于AKT和mTOR的磷酸化。结论 ALKBH5能促进HCC细胞的增殖,相关机制是通过ALKBH5/PRPF6/AKT/mTOR轴实现的。
2024年01期 v.16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张超;戴钰辉;赵婷;袁泽龙;
目的 探究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89例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组,治疗3个周期后评估近期疗效,将研究组分为预后良好组(n=54)、预后不良组(n=35),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9例作为对照组。血清GDF15、SOCS3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并进行组间比较;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接受TACE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GDF15、SOCS3水平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GDF15水平升高,血清SOCS3水平下降(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GDF15水平升高,血清SOCS3水平降低(均P<0.05)。血清GDF15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SOCS3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血清GDF15、SOCS3二者联合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预后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58,优于血清GDF15、SOCS3各自单独检测(Z_(二者联合-GDF15)=2.074、Z_(二者联合-SOCS3)=2.794,P=0.038、P=0.005)。结论 血清GDF15表达水平较高和血清SOCS3表达水平较低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预后较差,血清GDF15、SOCS3为原发性肝癌患者接受TACE预后的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情况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2024年01期 v.16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 梁松;江频;王传军;梁永康;张同方;鲁修明;李小祺;
目的 分析全身性与腹腔内联合双向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腹膜复发转移中的应用效果及生存获益情况。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106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接受腹腔内联合双向化疗的57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全身性化疗的4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 PCI)评分、毒副反应、生店质量及生存获益情况。结果 化疗后,观察组PC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症状、躯体和情绪功能、整体生活质量和单项测量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38.60%)高于对照组(1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5个月,对照组为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全身性化疗,将腹腔内联合双向化疗应用于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腹膜复发转移的治疗中,可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问,未明显增加毒副反应。
2024年01期 v.16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 郭玉玉;郁沙莎;徐晓婉;翟笑枫;
目的 探讨通关藤口服液联合多西他赛(docetaxel, DXT)-奈达钻(nedaplatin, NDP)方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浣收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化疗组(n=32)和综合组(n=32),化疗组进行DXT-NDP方案化疗,综合组在化疗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通关藤口服液,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侯积分、细胞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综合组的客观缓解率较化疗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及总分的中医证侯积分下降,综合组更低(P<0.05)。治疗前、后,两组CD8+T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CD4·T细胞、 CD4·/CD8~+、 CD3-CD16~+CD56十及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升高,治疗后综合组的CD4·T细胞、 CD4·/CD8~+,cm-c016·CD56十及CD3+CD16·CD56十自然杀伤细胞水平高于同时间点的化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Kamofsky功能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综合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表评分高于同时间点的化疗组(P<0.05)。与化疗组相比,综合组I+II级胃肠道反应和肝肾功能损伤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肝肾功能损伤和胃肠道反应的总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 将通关藤口服液联合DXT-NDP方案运用到中晚期食管癌治疗中可显著提高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能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2024年01期 v.16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 江艾婷;林佳慧;张信华;蔡世荣;唐可京;夏延哲;
目的 描述真实世界中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的血液学毒性的发生情况,并探索发生血液学毒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56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各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并分析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疾病治疗阶段、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对各类血液学毒性发生的影响。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预测发生严重血液学毒性的效能。结果 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是贫血,发生率为56.4%,其次是白细胞减少(47.0%),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发生率相似(31.4%和30.9%),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低(3.5%)。3级及以上的各项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均在5%以下。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OR=l.697,95%CI1.187~2.428,P=0.004)的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是发生白细胞减少(OR=2.333, 95%C/1.658~3.283,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1.450, 95%CI1.021~2.058, P=0.038)芝60岁(OR=l.868, 95%C/1.308~2.666,P=0.001)、血浆谷浓度四分位区间上升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谷浓度每上升1个四分位区间,发生贫血的风险变为原来的1.278倍(95%CI1.095~1.492,P=0.002)。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伊马替尼血浆谷浓度预测严重贫血的最佳截断值为1428μ,g/L,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00、 0.725、 0.225、 0.622 (P=0.029)。结论 伊马替尼在治疗胃肠间质瘤中的安全性较好,血液学毒性通常是轻微的,多为1~2级,少数3级及以上。对使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应定期检测血常规,做好包括治疗药物监测在内的药学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伊马替尼引起的血液学毒性。
2024年01期 v.16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