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述评

  • 胰腺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苗毅;陈建敏;

    <正>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美国2011年预计约44 030人被诊断为胰腺癌,约37 660人将死于胰腺癌,排名为美国男性及女性最常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4位[1]。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易侵犯周围组织器官

    2011年04期 v.3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专家论坛

  • 2011年NCCN胰腺癌指南诊疗要点更新解读

    王捷;毛凯;

    <正>胰腺癌作为一种消化系统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高。美国2010年预计43 140人被诊断为胰腺癌,约36 800人将死于胰腺癌[1]。胰腺癌已成为美国男性(位居肺、前列腺和结直肠癌之后)及女性(位居肺、乳腺和结直肠癌之后)最常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4位[1]。

    2011年04期 v.3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新进展

    何裕隆;

    <正>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散在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相对罕见疾病。尽管被归为同一类肿瘤,但是不同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其生物学多样性。在其诊断,最重要的进步在于病理学诊断的规范化以及内镜超声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各学科的协助诊断。手

    2011年04期 v.3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消息

论著

  • 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毛凯;肖治宇;张建龙;唐启彬;王捷;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肠吻合分别采用套入式胰肠吻合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两种术式,其中套入式胰肠吻合组66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54例,分别观察两组术后胰瘘发生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黄疸、术前低蛋白血症以及病种良恶性、淋巴结有无转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术前血红蛋白(Hb)、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水平以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套入式吻合组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13.6%),其中胰瘘4例(6.1%),围手术期死亡2例;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14.8%),其中胰瘘2例(3.7%),围手术期死亡1例,两组患者胰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套入式胰肠吻合,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并不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2011年04期 v.3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保留十二指肠在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中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殷子;孙健;徐康;肖治宇;叶华;张建龙;张贺云;毛凯;唐启彬;王捷;

    目的系统评价保留十二指肠在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OVID,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CENTRAL)和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等及其它人工辅助文献搜索。遵循Cochrane Handbook 5.0和纽卡斯尔-渥太华评价原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系统评价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DPPHR)相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PD)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价值。结果共10篇文献,663例患者纳入分析。术后疼痛缓解(RR=1.08;95%CI:0.97-1.20;P=0.15)、术后并发症(RR=0.67;95%CI:0.44-1.03;P=0.07)以及术后并发胰腺内分泌功能障碍(RR=0.42;95%CI:0.15-1.22;P=0.11),DPPHR术式优于PD,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DPPHR术后并发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PD(RR=0.25;95%CI:0.15-0.43;P<0.01)。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DPPHR显著低于PD(RR=0.11;95%CI:0.04-0.35;P=0.0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住院天数,DPPHR显著少于PD。术后营养状态(术后体重增加情况)和恢复正常工作,DPPHR显著优于PD。患者术后短期与长期的生存质量,DPPHR显著优于PD。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在术后疼痛缓解和术后并发症方面同样安全有效,然而保留十二指肠能显著降低胃排空延迟和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提高患者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

    2011年04期 v.3 21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 ~(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肖勇;李亦钊;孙南;孟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胰腺肿块并行手术治疗的病例87例,将PET/CT显像的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探究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所有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胰腺肿块的病例中,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为胰腺癌76例,其中术后病理结果为胰腺癌72例,胰腺滤泡型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胰腺局限性炎症2例,胰岛素瘤1例;18F-FDG PET/CT诊断为良性肿瘤11例,其中术后病理证实胰岛素瘤5例,实质性假乳头状瘤2例,囊腺瘤2例,胰腺粘液腺癌2例。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93.10%,敏感性为97.30%,特异性为69.23%。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胰腺癌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优于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11年04期 v.3 224-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 超声双重造影在胃癌术前诊断和临床分期的初步应用研究

    曹春辉;黄品同;郑毅雄;李国光;易阳;陈力;

    目的探究超声双重造影在胃癌术前诊断和临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期间入院的13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胃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及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对胃癌诊断准确率为100%(13/13),包括早期胃癌1例,进展期胃癌12例;对胃癌浸润深度分期总符合率为76.9%(10/13),检出癌灶直接浸润肝脏2例、网膜1例,3例浸润深度出现偏差的肿瘤均位于胃底或胃大弯;对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诊断准确率为66.7%(2/3),对淋巴结转移与否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92.3%(12/13)。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的诊断以及术前临床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做为进展期胃癌术前常规筛查手段,但对于胃大弯和胃底部病灶的TNM分期符合率相对偏低。

    2011年04期 v.3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

    李凯;向国安;陈开运;王汉宁;萧金锋;贺轲;段小鹏;

    目的对比单纯微波消融,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微波消融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6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微波消融治疗组(30例)和微波消融治疗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组(35例),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并按病灶大小分为A组(最大直径≤5 cm)和B组(最大直径5.0~9.8 cm)。以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标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5例患者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单纯微波消融治疗及联合治疗患者的12、18、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7.1%、77.8%、70.2%及89.1%、84.1%、7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1)。根据肿瘤大小分组分层分析,A组和B组分别单纯微波治疗和联合治疗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微波消融治疗患者12、18、24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率分别为9.6%、19.3%、33.0%,联合治疗患者分别为5.7%、11.4%、1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0)。根据肿瘤大小分组分层分析,B组联合治疗患者局部复发率低于单纯微波消融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1)。单纯微波治疗和联合治疗患者总体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6.7%vs.34.3%,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微波消融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安全有效,特别是对于肿瘤最大直径>5 cm的单发病灶,能有效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

    2011年04期 v.3 23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双源CT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前血管评估中的应用

    于晶;刘芳;尹家俊;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进展期胃癌胃周血管的三维重建能力,评价其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指导意义。方法2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患者行腹部双源CT增强扫描,用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进行三维血管重建,根据其CTA表现评价胃周血管的空间解剖特征,将所得的解剖学资料与腹腔镜下血管解剖对比。结果双源CT血管重建准确显示胃左动脉25例,胃右动脉15例,胃左静脉5例,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全部显示,其中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胃左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2例。脾动脉起源相对固定。根据CTA结果指导腹腔镜下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重建的胃周血管与术中活体解剖完全吻合。结论双源CTA能清晰显示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以及部分静脉血管,对腹腔镜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1年04期 v.3 23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 联合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直肠癌外周血肿瘤细胞及其临床意义

    王进;汪彬哲;胡伟民;

    目的建立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并探讨定量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结肠癌HCT-116细胞,与5 ml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混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A组)和非富集组(B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其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水平。抽取22例初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22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标本分为免疫磁珠富集组(C组)和非富集组(D组),健康者标本设为E组,比较三组hTERT-mRNA的表达水平,并探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A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C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D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C组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E组(P<0.05)。结直肠癌患者hTERT-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肿瘤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淋巴结有无转移和TNM分期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联合应用免疫磁化分选技术和RT-PCR的检测方法 ,通过测定hTERT-mRNA表达水平可定量检测外周血肿瘤细胞,检测灵敏度优于单纯RT-PCR检测方法。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h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

    2011年04期 v.3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王智;马晋平;林建伟;陈创奇;蔡世荣;何裕隆;

    目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与多种肿瘤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NLR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尤其与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4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 12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分为低NLR组(NLR≤3.98)和高NLR组(NLR>3.98),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参数,并分析低NLR和高NLR对结直肠癌患者尤其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白细胞计数、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同时性肝转移、腹膜种植、Duke分期、根治切除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低NLR组和术前高NLR组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8.8%和17.8%(P<0.05)。各种不同根治手术后以及姑息手术后,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NLR组患者(P<0.05)。NLR>3.98、Duke分期、肝转移、腹膜种植、组织分化程度、根治切除与否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NLR>3.98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术前NLR是结直肠癌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

    2011年04期 v.3 246-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二甲基肼诱导高龄SD大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初步研究

    侯冰宗;周少朋;余水平;卜巨源;李培平;谢玉妍;张百萌;

    目的探究化学剂诱导、全过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建立,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研究提供方法学基础。方法60只20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实验组采用二甲基肼(DMH)颈项部皮下注射(30mg/kg)诱导,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周1次,连续18周。于第26周及32周分别处死大鼠。观察其结直肠肿瘤形成及肝脏转移的情况。结果诱癌24、28、32周,实验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诱癌26周,大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33.3%(4/12)。诱癌32周大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53.8%(14/26),肝转移发生率为19.2%(5/26)。对照组结直肠均未见异常。结论二甲基肼可成功诱导高龄SD大鼠结直肠癌并肝转移。

    2011年04期 v.3 25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国外医学文摘

  • 直肠癌放化疗后完全缓解仅作单纯随访的临床分析

    张信华;

    <正>目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可致肿瘤和受累淋巴结完全退缩消失。局限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率约为15%~20%,这些病例在手术后组织学诊断中证实不存在残留肿瘤(pCR)。患者在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均除外残留肿瘤的情况为临床完全缓解(cCR),或许可以避免手术,而只进行单纯随访(不行手术仅行随访)。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目

    2011年04期 v.3 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 一项比较结肠镜和非泻剂CT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参与率和检出率的随机临床试验

    张信华;

    <正>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筛查被广泛推荐,但首选策略仍然不明。结肠镜检查已被广泛接受作为大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标准检查手段。其检出≥10 mm腺瘤的灵敏度为88%~98%,而6~9 mm腺瘤为87%左右。肠镜的优势在于检出的腺瘤可直接镜下切除。此外,由于肠镜检查阴性的人群在此后10年以上发生肠癌的风险很低,因此复查的时间间隔可以很长。然而,肠镜筛查的保护作用在右半结肠癌仍不明确,且依赖于操作质量。而肠镜检查的缺点是需要充分的肠道准备、检查

    2011年04期 v.3 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日本一项前瞻、随机、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价网膜囊切除在胃癌根治手术中的生存获益

    张信华;

    <正>背景网膜囊切除(Bursectomy)是指解剖性剥离横结肠系膜前叶和胰腺包膜的手术操作。在日本,浆膜受累的胃癌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时,网膜囊切除被视为标准手术。然而,患者是否从网膜囊切除中临床获益却鲜有证据。此项前瞻、随机对照试验的目的在于评价在根治性胃癌切除术中,不作网膜囊切除的非劣效性。方法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来自

    2011年04期 v.3 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 基于化疗有效且完整切除的分期肝转移癌切除术有效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肝转移

    张信华;

    <正>目的对于进展期结直肠癌肝转移化疗敏感的患者,分期肝转移癌切除以延长生存期应是首选治疗模式,而完整切除术对这部分患者的生存影响仍有争议。患者与方法自2002年6月至2010年2月,单中心前瞻性纳入连续手术患者890例,单纯化疗患者879例。评估分期肝切除术后生存情况采用意向治疗分析。拟进行分期肝切除的进展期肝脏双叶受累患者,首先应对化疗敏感,首次局限性手术可以清除病灶较少的一侧肝脏,而二次手术时对对侧肝脏病灶进行扩大切

    2011年04期 v.3 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综述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改变

    戴伟钢;董文广;

    <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部、壶腹部周围恶性肿瘤及局限于胰头部良性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PD相关死亡率从30%降至1%[1],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很高。多数临床医生重视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却常忽视PD术

    2011年04期 v.3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 胃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张明凯;李玉明;

    <正>胃癌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至今仍未阐明。胃癌的治疗尚缺乏有效对策,虽然进展期胃癌有各种治疗方式(如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但胃癌的病死率依然居高不下,其5年总体生存

    2011年04期 v.3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视频之窗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苗毅;

    <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探查、切除和消化道重建3个主要步骤。探查是决定可否切除的必要步骤;切除是将胰头部、十二指肠全部和胆总管下段及区域淋巴结切除;重建是将胰管、胆总管和胃分别与空肠吻合。涉及的血管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

    2011年04期 v.3 263-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