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述评

  • 大肝癌的外科循证治疗

    谢峰;杨甲梅;

    <正>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患肝癌者约62.6万例,死亡59.8万例[1],在我国发病人数居首位,年死亡数多达33万例左右,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2]。

    2011年02期 v.3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国外医学文摘

专家论坛

论著

  • 腹腔镜经肝门板半肝血流阻断在左半肝切除中的应用

    范国勇;甄作均;陈焕伟;计勇;陈应军;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经肝门板半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左半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采用腹腔镜下经肝门板半肝血流阻断方法行左半肝切除5例患者,分析其术中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出血量100~450ml,平均(256.0±126.5)ml;手术时间180~255min,平均(215.0±29.4)min;术后住院时间5~12d,平均(7.2±2.8)d;术后出现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第1d,ALT、AST及TBIL水平有所升高,ALB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第4d,所有肝功能监测主要指标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肝门板半肝血流阻断法在半肝切除中安全可行。

    2011年02期 v.3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75岁以上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安全性的研究

    曹金鹏;彭翔;胡丽娟;邓建中;周永辉;程龙庆;杨平;李志澄;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7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同期73例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与71例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分类、ASA(手术危险程度)分级、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术后并发症。结果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疾病分类、术前合并症、ASA(手术危险程度)分级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组、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20±40.12)min、(190.50±45.3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5.36±50.28)ml、(210.42±90.51)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15±1.65)d、(5.48±2.46)d,进食流质时间分别为(4.38±2.19)d、(6.13±1.98)d,住院时间分别为(9.45±1.24)d、(14.57±3.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开腹手术组无手术相关死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9%(17/73)和43.2%(32/71)(P<0.01)。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具有微创的优点,对于75岁以上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肿瘤较好的选择方法。

    2011年02期 v.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肿瘤学和手术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

    秦有;陈经宝;庞凤舜;蔡北源;郑晔辉;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根治术的肿瘤安全性、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施行的44例腹腔镜辅助和32例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腹腔镜手术组8例中转开腹,中转率为18.2%。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腹部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有优势,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分别为(14.45±2.07)、(14.00±2.22)枚;肠管安全切缘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分别为(4.16±1.20)cm、(3.69±1.18)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腹腔镜手术组9例,开腹手术组8例,无显著性差异。随访6~36个月,开腹手术组1例死于局部复发并肝转移,余所有患者无切口种植、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具有微创优势,临床短期效果肯定。

    2011年02期 v.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结直肠癌原发灶、相应肝转移灶K-ras基因状态的研究

    吴文辉;肖隆斌;杨世斌;龙硕;李守智;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及相应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二者的一致性,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与肝转移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76例结直肠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及其中22例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结合其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76例结直肠癌组织中25例(32.9%)发现K-ras基因突变;22例肝转移灶中11例(50%)发现K-ras基因突变,其中10例对应原发癌组织也发现K-ras基因突变,1例对应原发癌组织未发现突变。原发癌组织与肝转移灶K-ras基因状态一致率为90.9%。肝转移患者原发癌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患者(P<0.05)。原发肿瘤组织和7例同时性、2例异时性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类型基本一致(即K-ras基因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T),1例异时性和1例同时性肝转移灶K-ras基因突变类型为13密码子GGC突变为GAC。结论结直肠癌的原发癌组织与肝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较为一致,原发癌组织有K-ras基因的突变,预示着肿瘤有肝脏转移倾向。

    2011年02期 v.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 Survivin基因沉默抑制结肠癌生长的动物实验研究

    黄文生;王天宝;伍虹;钟诗龙;谭敏;

    目的探究survivin基因沉默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靶向survivin的shRNA载体SUR和阴性对照质粒Neg,并将其转染人结肠癌Lovo细胞,分别种植到裸鼠皮下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后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survivin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移植转染细胞8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UR组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均有显著缩小(P<0.05),体积和质量抑瘤率分别为48.9%和5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UR组移植瘤survivin表达显著下调,表达指数为31.9%;SUR组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凋亡指数18.47%(P<0.05)。阴性对照Neg组的上述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urvivin基因沉默能够抑制人结肠癌Lovo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2011年02期 v.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

    徐建波;何裕隆;吴晖;彭建军;张信华;张常华;蔡世荣;詹文华;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外科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94年8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231例,分析其预后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确诊时合并肝转移患者占同期结直肠癌患者总数的8.46%(231/2732)。该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2%、21.9%,和11.4%,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周径(P=0.017)、浆膜侵犯(P=0.000)、肝转移分期(P=0.000)、浸润深度(P=0.010)、肿瘤分化程度(P=0.007)、手术方式(P=0.000)和化疗(P=0.041)影响患者预后。肝转移H1组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8.4%、39.7%和21.3%,肝转移H2组分别为64.1%、15.7%和7.8%,肝转移H3组分别为55.0%、9.2%和0.0%(P<0.01)。根治性手术组患者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37.9%和19.8%,姑息手术组分别为60.2%、24.0%和0.05%,减状手术或者未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0.09%和0.0%(P<0.01)。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肝转移分期(P=0.000)和手术方式(P=0.010)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分期影响预后,应早期发现和诊治。对于结直肠癌仅有肝转移的患者应尽可能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病灶,化疗可以改善姑息术后患者的预后。

    2011年02期 v.3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策略:附13例报告

    吴德俊;林瑞新;高洪文;房学东;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5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中女性12例,男性1例。发病年龄15~42岁,平均年龄29岁。患者血糖正常,无外伤和胰腺炎病史。肿瘤位于胰头3例,位于胰颈3例,位于胰体、尾7例。肿瘤直径3~9cm不等。1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均未发现腹腔或肝脏转移。其中肿物位于胰头部的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位于胰、体尾部的4例行常规开腹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1例行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其余5例行完整肿物切除术。术后均未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随访时间从2个月到60个月不等,未发现复发、转移,无死亡。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术前诊断困难,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结果,其恶性度很低,很少发生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治疗首选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可能保留患者脏器功能的手术方式。

    2011年02期 v.3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 肝门部胆管癌近年外科治疗疗效分析:附22例报告

    林烈文;李明岳;王谦;

    目的探讨肝门外胆管癌近年的诊治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2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情况及预后。结果本组2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进行性黄疸(19/22),术前均行MRCP检查,诊断准确率达100%,术前Bismuth Corlette分型与手术结果比较,分型准确率为86.4%。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0例根治性切除,9例姑息性切除,3例胆管引流,手术切除率为86.4%(19/22);根治切除率为45.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其中腹腔感染3例,胆道感染2例,治疗后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中位时间30个月,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3%、36.6%、25.4%,姑息切除组患者分别为54.3%、13.3%、0%,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姑息切除患者。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不断提高,患者预后改善。

    2011年02期 v.3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22例临床分析

    冯伟东;王亮;余红兰;

    目的探究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影响因素、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49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以及其中22例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胃瘫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其治疗方法。结果本组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为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高血糖、术前营养不良、焦虑、术前幽门梗阻、BillrothⅡ式吻合、吻合口瘘、术中保留迷走神经干切断与胃瘫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幽门梗阻、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存在精神因素、吻合口瘘是胃瘫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保守治疗有效,所有患者痊愈,平均恢复时间为(13.05±7.79)d,其中内镜下鼻肠管肠内营养可促进患者恢复,恢复时间缩短为(7.00±1.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远端胃大部份切除术后胃瘫与多种因素有关。保守治疗有效,其中鼻肠管肠内营养效果良好,可显著促进患者恢复。

    2011年02期 v.3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消息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简介

    <正>《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创刊于2008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4-7402,CN11-9301/R。本杂志将以电子

    2011年02期 v.3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征稿通知

    <正>由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于2008年9月创刊。本杂志将以电子期刊的形式,通过光盘和网络平台,推广报道消化肿瘤循证医学的新研究、新理念、新指南、新技术;对消化肿瘤的病因、病理、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对一些影响力深远的学术会议进行深入报道;对最新发

    2011年02期 v.3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 欢迎订阅《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正>《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医学系列杂志之一,是外科学类核心期刊,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以"探讨理论,更新知识,指导科研,服务临床"为办刊宗旨,其内容包括外科各个专业,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全国实验外科专业刊物。

    2011年02期 v.3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第四届胃肠肿瘤学术研讨会暨胃癌高级培训班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正>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广东省医学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胃肠肿瘤学术研讨会暨胃癌高级培训班以及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学术会

    2011年02期 v.3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病例报告

综述

  •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治疗

    陈志辉;宋新明;

    <正>脂肪肉瘤是四肢及腹膜后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约占成人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0%[1]。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s,RPLS)发病年龄多在在40~60岁之间,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由于腹膜后间隙较大,位置隐蔽,多数RPLS患者早期

    2011年02期 v.3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视频之窗

  • 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李江涛;

    <正>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腹膜后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约占60%~80%,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

    2011年02期 v.3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